背靠背,两个院士团队关注到同一个基因我国科学家克隆首个水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长江日报讯(记者周劼 通讯员蒋朝常)首个水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被我国两个院士团队同时成功克隆,这一基因有望使水稻杂交育种步入快速、简易的新路径。
核心提示1966年,来自中国农家稻种“低脚乌尖”的矮源基因,让矮秆水稻取代高秆水稻,引领第一次“绿色革命”;1970年,袁隆平团队在海南三亚发现一株天然不育的野生稻,让三系杂交水稻从理论走向现实,推动第二次“绿色革命”……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基石。
新闻里面找新闻,竖屏模式更亲粉!四川观察《联播观察》专区新潮上线。《联播》深一度、观察近一步,每晚8点,四川最权威时政新闻栏目换个姿势,带您一起“网感”四川。四川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居全省主粮之首,今年大春预计将栽插2814万亩。
5月10日,贵阳市花溪区,张宏伟将2000多份水稻材料种子播撒到水田里。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试验田 张宏伟是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水稻两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室主任,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已有6年。6年对于杂交水稻育种工作而言,尚不及一整个流程的时长。
据新华社消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于 2021 年 5 月 22 日 13 时 07 分在长沙逝世,享年 91 岁。
中国科学家接连实现了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常规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的突破,并继续奋战在不断提高产量、缩短育种周期的追梦路上。你知道,在地球上还有多少人在忍饥挨饿,徒步千里只为寻找食物吗?又有多少人在饥寒交迫中颓然离世?
谢华安(右)与袁隆平在海南南繁基地(资料图片)。 省农科院供图东南网6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胡海明 陈晓星)今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杂交水稻技术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
日前,国家安全部近日披露5起国家安全领域典型案例,其中,“间谍窃取我国杂交水稻亲本种子”一案登上热搜。为什么间谍机构要偷种子?他们盯上的种子有多特别?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呢?亲本稻种是什么?得从杂交优势说起这次新闻里报道提到了杂交水稻的“亲本稻种”,这可不是一般的种子。
“虽然三位科学家的研究都和植物打交道,但是严格来说只有钟杨研究的是植物学。袁隆平研究的是农学,屠呦呦研究的则是植物化学方面。”11月4日,科普作家、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走进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附属方家胡同小学,讲述袁隆平、屠呦呦、钟杨三位科学家的故事。
福建立足山海优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种业,在农作物资源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方面,许多成果领跑全国。福建日报从今日起推出“福建有‘种’”系列报道,多方位呈现福建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展示福建种业科技的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探讨福建种业发展如何“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敬请关注。
谢华安在原三明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进行田间试验。东南网10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胡海明)核心提示近日,中国种子协会评选出“十大杂交水稻荣誉品种”,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团队选育的“汕优63”位列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