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医上来说,冬季和初春非常容易在体内积聚寒气,成为你患病的隐患,而夏季就是清除体内寒气的最好的时期了。虽然大家现在都逐渐意识到驱寒的重要性,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知道如何用药。像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大建中汤等,也不知道它们有什么具体的区别!
脾胃好,百病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好了,气血充盈,五脏调和,人就不容易生病。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加班熬夜和精神压力大,令人身心疲惫,吃饭没食欲,生物钟紊乱,日久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变弱,加上嗜食生冷、经常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生活,运动量小,使得人体阳气受损,中阳不足,阳虚则寒,脾胃功能动力不足,使得脾胃虚寒的人群越来越多。
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健脾补虚名方,那就是小建中汤。这是因为小建中汤中,用到的药材有温阳散寒的桂枝、有补气和中的炙甘草、有气血双补的大枣、有柔筋止痛的芍药、有温胃止呕的生姜,以及养阴润燥止疼的饴糖,每一味药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帮助我们养脾胃,强身体。
脾好,命就好,脾虚,命就虚,今天分享一个张仲景的健脾保命方,温中补虚,健脾益气。张仲景在东汉末年行医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有这些表现:肚子疼,发冷,如果有温暖的东西揉一揉按一按,会好一点,浑身没劲,不想吃东西,不想动,有时候还会心慌,脸上没什么血色,便秘和拉肚子交替等等。
中医治病调理是在仔细问诊、准确辨证、用对药方、规范用药等各个环节配合下进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辨证就不容易消除。有没有医生容易开错药、患者容易吃错药的病症?还真的有,而且还是常见病、多发病——脾胃虚寒。脾胃虚寒占患者总数的6成以上,它实际是脾和胃两种症状的综合。
治脾胃的所有经方总结归纳都在这里了,大家自行取用吧。市面上我们能买到的改善脾胃中成药也大体分为3类,我们如果对症来选的话,只要方向对了,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效果的。第一类改善脾气虚的君子汤类。这类药物都是四君子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