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起源于甘肃南部的临夏,岷县等山区,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只要有闲暇的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
作者: 青海新闻网讯(记者 崔永焘 摄影报道)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刀子拿来头割下,不死是就这个唱法…”8月15日,“花”海争艳——2015青海文化旅游节青海传统花儿曲令展演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精彩上演。
明代成化年间的某年夏天,于庚寅年任河州卫儒学教授的山西诗人高洪在古鄯驿一带游历,他听着田野间飘荡的花儿歌声,诗兴大发,写下了花儿史上有名的《古鄯行吟》之二,其诗云“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
青羚网讯(记者 魏慧敏 张鹏)五月的大通,山川秀美,景色怡人;五月的大通,花儿绽放,歌声飞扬。第二届“农商银行杯”老爷山(青海)“十大花儿唱家”歌手大赛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花儿步行街激情开唱。大通花儿步行街内人山人海,来自省内外的花儿选手各展风采,把大通的五月唱得红红火火。
青海民歌《四季调》的由来 1995年6月,北京举办《王洛宾艺术生涯60周年音乐会》 青海民歌《四季调》是王洛宾先生于1945年秋天在青海改编的一首青海民歌,从它问世以来,这首歌曲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夏日青海的草原上、河谷间、田野中散发着嘹亮宽广、悠扬绵长的山歌牧歌,汉族小调、藏族拉伊、土族安昭、回族宴席曲、河湟花儿、蒙古族长调,悠扬高亢、精彩纷呈,时不时还能听到劳动号子,看见歌舞相谐的锅庄、街头巷尾的社火…
青海新闻网 大通花儿之所以负有盛名,归功于老爷山花儿会。数百年来,每到农历六月六,汉、回、藏、土、蒙古等民族的人们,都会来到老爷山组织起花儿会。这种传唱的形式不同于其他民歌会,而是从民间群众身边挖掘不少花儿传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宁1月15日电 题:青海民众自编社火小调 唱响家乡巨变作者 祁绣娟 俞惠珍 范晓英腊月十六,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董家湾村,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社火正在加紧排练中。社火,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等传统节日的重要方式,表达着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青海汉族民间小调,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海汉族民间小调,流传在青海东部的汉族聚居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青海汉族民间“小调”起源较“花儿”、“叙事歌”为早,成熟于清代,兴盛于现代。
在青海,花儿会最吸引人。母亲是小英梅的花儿启蒙老师,给她教会了峡门独具特色的“咿啊咿令”和“尕阿姐令”。8岁时,小英梅已能在公共场合演唱,她的“咿啊咿令”唱得真好听:白牡丹白者耀人哩,红牡丹红者破哩;哥哥身旁里有人哩,冇人哈我陪者坐哩。还有那歌唱难度大、地域性强的“尕阿姐令”,也让人们听得津津有味:麦子拔掉了草留下,麻雀儿抱一窝蛋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