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讨论,纠结最多的就是关于“锄禾”的解释了。最初是蒙曼在诗词大会上关于锄禾的解释让人大跌眼镜,蒙曼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解释为“农民在田地里播种,辛苦劳作的汗水浸湿了土地”。
俗话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教育亦是如此,尤其是学生所学的课本教材,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够更符合学生的成长脚步,但自“毒教材”一事后,很多家长也变得“杯弓蛇影”,对教材的内容也更为重视,生怕教材的内容、插图等方面,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三观。
读了这首的人,使人强烈产生身如其境的感觉,仿佛脑海里生动的再现,烈日灼心之下的农田里,农民吃力抡着锄头,辛勤的劳动者,再加上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热得劳作的人,大口小口的喘着粗气,烈日之下即使纹丝不动,都大汗淋漓,何况劳动更是挥汗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