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我们中国从古至今的传统文化之一,千百年来,书法以“篆、隶、行、草、楷”等形式在历朝历代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文字美学的体现,同时也是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习得一手好的书法,不仅能提升自身的精神,也深受人们的喜爱,甚至还具有收藏价值。
楷书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有《大字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多宝塔碑》,具备了他独有的风格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颜勤礼碑》,特点是外紧内松,字的笔画和态势都是向外扩张的,给人非常浑厚、饱满的感觉。
这是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作者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由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本人的真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那副,是唐朝人冯承素的摹本,因此甚至有很多人把《祭侄文稿》排为天下第一,可见其在书法领域的地位之高。
621年,唐高祖李渊诏令“各地有名气的人才,先在本县初考,再到州里复考,合格的每年十月再到京城考试”,到了第二年,李渊进一步放宽条件:读书人不必看任何长官的脸色举荐、也不问以前是否有名气、皆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考试,于是武德五年,以自应考试为特点的科举制度就此诞生——你只要有才,你就能青云直上,帝国的权力中心对你敞开大门,只要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