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扣、砍刀、绳索,这是伐木人的传统配置。7月4日,成都望江路,圈子里人人都叫他八哥的曹军在树上作业。为提高效率,他们已广泛使用电锯。华西都市报记者杨雪实习生何欣欣摄影雷远东他们他们,被称之为“都市伐木人”。随时代变迁,其“战场”也从山林野外,慢慢转到大街小巷。
走进最后的伐木工人因为资源枯竭,频繁更换作业和宿营点,为了降低成本,内蒙古大兴安岭阿龙山林业局南娘河林场211小工队宿营点只有一架简陋的帐篷,人员缩减到5人,都是一身兼数职,采伐、集材、清林、打枝、捆木、装车等衔接有序。
望着眼前苍茫的林海,“林三代”王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自己巡护的片区,停在一个废弃的林区工棚柴草堆前,翻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斧头。王强说,这把斧头不仅见证了三代林业人生存之变,也记录了阿尔山跨越十几年的转型升级故事。
中国森工记忆:伐木工人来源 : 中国绿色时报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来自全国各地的开发建设者在高高的兴安岭摆开战场,他们爬冰卧雪,艰苦奋斗,为国家建设生产急需的木材。豪迈的伐木工人。 祖国北疆有一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大兴安岭林区。 仅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面积就达8.
一所临时营地,两顶塑料帐篷,几把油锯和斧头,几台老旧的履带式拖拉机,一套装车用的架杆,还有那片原始林。这几乎就是一个传统采伐工队的全部。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线的林业工人爬冰卧雪、披星戴月,在兴安林海中默默坚守。
澜沧江-湄公河是东亚最重要的一条国际河流,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六个国家,从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国海,全长4880公里,总流域面积81万平方公里。
我们来认识一位84岁的老人,他叫李秀雄,来自四川自贡荣县。在当地,李秀雄被大家亲切称作“树呆子”,种树的树。为什么叫他“树呆子”呢?这还得从他带领全家人种树,“树满大山”的事说起。李秀雄为什么要种树呢?因为他要“还账”,还年轻时对森林欠下的“账”。
2015-03-05 05:04:46 海外网刘国昌和队友们在低温下进行采伐作业。人民旅舍、金台2号、侠客岛、学习小组,更多独家猛料和权威解析,尽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微信(微信号:rmrb_hww),欢迎关注。刘国昌和队友们在小工队前合影。
数九寒天,白山天寒地冻,白雪皑皑。1月23日,四九第五天,记者来到了吉林森工集团江源区三岔子林业局。 雪后的山路陡峭难行,短短30多公里的路程,汽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才到白江河林场。林场里,记者见到了采伐队长杨书光。 在东北,冬季是森林主伐的最佳季节。而眼下,林业工人正在忙些什么?
在这里,数以万计的人靠树木为生,他们月收入高达几万元人民币,但是他们的运输方式很奇特,他们的水路运输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货轮运输,他们是将木头漂浮在水面,然后捆绑好,用轮船直接从水面拖行。这个过程又将遭遇怎样的危险?他们又是如何将这些木材运输到其他城市?
2016年7月4日,成都望江路,砍树圈子里人人都叫他八哥的曹军在树上作业。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外围靠近望江楼公园处,一群伐木人正围着一棵刚砍下的构树主干忙碌着。一声洪亮的“起!”,沉重的树干被吊车缓缓提起,轻巧地避开了密集的电线,稳稳放进停在路边的小货车。
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说我现实我也认了,因为这就是现实,收入成为了人人都关注的存在,决定了自己生活品质的同时,还时常会被亲朋好友问到,工作和工资情况,在自己能力之下,尽可能的都会选择薪水更高的那一份工作。
清晨四点半,东方既白,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大甸子村村民董福军和妻子便早早地来到自家的林下木耳基地里采摘木耳,看着背上的竹筐渐渐装满,董福军的干劲儿似乎更足了,不觉加快采摘的脚步,笑着说:“今年的行情和销量比去年要好一些,木耳只要一晒干就被人订走,不用操心卖不出去。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川观新闻记者 唐子晴1月20日,尽管已是数九寒天,已经83岁的自贡市荣县东兴镇长兴林场负责人李秀雄还是穿上厚厚的冬装,拿上工具,准时踏上巡山的路。这条路,李秀雄走了25年,已经再熟悉不过。这一路上,他种下40余万棵树,让3000亩荒山变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