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作为代表作了发言。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统一文化空间,各民族文化相互嵌入、融为一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阐述了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包容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地大德,也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更是实现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精神源泉。
上世纪20年代,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彼时的罗素正因此前一战中的血腥厮杀而物伤其类,产生了到遥远的东方为“混乱的欧洲大陆的疯狂和苦痛”寻求新希望的想法。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罗素关于中华文明的诸篇演讲激发了关于“保存国粹”“改良还是革命”的一系列笔墨论战。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9日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论点摘编】朱承在《哲学动态》2024年第10期撰文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特性,这既具有描述性意义,又具有范导性指向。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和而不同、道通为一、大同于和、理一分殊、万物一体等包容性观念绵延不绝,在一定意义上范导着中华文明的思想走向。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 题:从中华文明包容性看中华文化开放胸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评之五新华社记者郑明达、范思翔、成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
6月2日,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作为代表作了发言。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统一文化空间,各民族文化相互嵌入、融为一体。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共产党能够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不是偶然的,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文化发展逻辑的共同结果,也是中国主体意识觉醒的当代显现。
【本文系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成果,原题为《回顾历史与关照现实: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深刻蕴涵、生发根据以及当代启示》,文章内容有删节】□ 周叶(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基础牢固和源流丰沛是文明得以持续发生发展、繁荣兴盛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五千多年来,中华各民族之间兼收并蓄、相互依存、相近相亲,在交融发展的过程,形成了团结统一的内在动力,铸就了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
中华文明注重和而不同、和合共生,注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注重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今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时发表讲话,引用《礼记》中的这句话阐明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强调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突出特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我们更深理解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更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