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一直被视为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人类航天器在遥远地外世界寻找生命时,首先会去寻找水,有水才有可能有生命存在,然而对于高级动物而言,氧气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之一,我们每天需要大量氧气来维持生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介绍,天和核心舱在轨运行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所有任务均是按照计划顺利实施,完成了与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的交会对接,以及神舟十二号乘组3个月的驻留和神舟十三号6个月的驻留任务。
自2021年天和核心舱发射以来,已有7个航天员乘组共21人次前往空间站执行飞行任务。由于太空为真空环境,为了给航天员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太空之家”,空间站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简称环控生保系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保证航天员在清新健康的空气环境中工作生活?
科技日报北京4月13日电 (占康 刘相 记者付毅飞)记者从4月13日召开的第三届全国载人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大会上获悉,目前中国空间站环控生保6大再生系统稳定运行,空间站氧气资源实现100%再生,水资源闭合度提升到95%以上,每年减少上行补给6吨。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太空站的建立是这一伟大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那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太空站宛如一座孤独的堡垒,为人类探索太空的奥秘提供了关键的平台。然而,要确保太空站的正常运转,诸多难题亟待解决,其中氧气供应问题尤为关键。
400公里高空的生存奇迹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轨道上,中国空间站正上演着宇宙级资源魔术——3名航天员每年消耗的1.1吨氧气,竟完全来自自身呼出的废气与生活废水。这套被外媒称为"东方生命魔方"的环控生保系统,让我国空间站氧气自给率突破95%,每年节省运输成本超3.2亿元。
2023年6月,中国航天又创造了一项“人类首次”,那就是中国空间站组合体首次实现了在轨“换气”。说到“换气”,估计大家第一时间联想到空间站组合体舱内可供航天员呼吸的空气,为何要更换舱内空气?是质量太差了吗?
新华社哈尔滨4月13日电 记者从13日在哈尔滨召开的第三届全国载人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大会上了解到,我国载人航天环控生保系统已实现由“补给式”向“再生式”根本转换,空间站氧气资源100%再生,水资源闭合度提升到95%以上,每年减少上行补给6吨,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春,推也。从草从日,草春时生也。进入春日,人们时常能在大地回暖、万物复苏中见证旺盛的生命力。一起解锁空间站里的“春日关键词”,感受太空中的“春日力量”吧!春日关键词:温暖空间站内四季如春当各地气温逐渐回暖,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却是四季如春。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喝再生水多少有些膈应”,还表示神舟十二号的航天员开玩笑地说:上面有我们好多再生水,给你们留下了,你们好好品一品。多说一句,航天员所说的再生水,其实就是尿液,汗液等,经过层层过滤之后,最终变成的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