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4月23日上午,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认定作为配音师的原告,其声音权益及于案涉AI声音,被告方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案涉AI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25万元。
很多短视频中的配音里,我们能听到一些耳熟能详的声音,不过内容确实AI生成,那么这些声音的使用是否合法,又应该如何规范呢?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一位配音师意外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化后,在一款APP上以他人名义对外出售。
今天(4月23日)上午,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认定作为配音师的原告,其声音权益及于案涉AI声音,被告方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案涉AI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25万元。
配音师因认为自身作品被短视频平台利用AI生成语音产品,严重侵犯了自己的声音权益,将短视频平台及制作方等5家公司诉至法院。昨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开庭宣判了这起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最终原告获赔经济损失25万元。
□郑茜 (四川外国语大学)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进行了一审宣判。据央视新闻报道,配音师殷某意外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化,在一款名为“魔音工坊”的APP上以“魔小璇”的名义对外出售。
AI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每当AI技术进入到一个新的产业,都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引发法律界的争鸣。当AI技术应用到声音领域,是否面临侵权风险?司法又将如何回应?12月12日,北京互联网法院首次组成五人合议庭,依法公开审理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
殷女士是一名配音师。2023年5月,她发现某平台出现了用自己的声音配音的视频。网上流传的视频中的配音是AI处理后的声音,但殷女士仍能迅速辨认出其是自己的声音。殷女士发现,这些配音是一款名叫某某工坊的软件转化的。用户输入想要配音的文字,点击按钮,软件就能将文字转化为相应的声音。
今天上午,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进行一审宣判,认定作为配音师的原告,其声音权益及于案涉AI声音,被告方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案涉AI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各项损失25万元。
□董芳宁 (宁夏大学)近日,著名配音演员赵乾景将声音授权给AI,将通过全新的AI有声剧演绎经典IP《凡人修仙传》,在此次项目中,Sound Engine训练出多种音色的AI人声,使得赵乾景能够一人分饰多角,如旁白,主角等。
4月23日,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在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开庭宣判,法院认定作为配音师的原告,其声音权益及于涉案AI声音,被告方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涉案AI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赔偿原告各项损失25万元,并书面赔礼道歉。
本人做自媒体,涉及到配音这块,人工配音价格有点高怎么办?我用过相关的文字转语音的软件听着很生疏,我再想有没有一款能够修复录音的软件的或者是优化下声音,这样的话可以一举两得,自己录音然后软件修音变的更加好听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