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评论】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把宇宙的“声音”谱成乐章,首次揭秘黑洞“脉搏”,发现800余颗新脉冲星……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天眼”的科研成果频频登上热搜,这一贵州大山深处的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以巨目观天的姿态,捕捉遥远的信号。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好奇心”。他指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2020年,美国生物学家珍妮弗·杜德纳走入大众视野,她和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原因是她们“发明了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提出一种被称为CRISPR-Cas9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改变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在日前举行的“打破科学的边界:Z世代与顶尖科学家对话”直播活动上,15位世界知名科学类大奖得主与中国青年科学家和科学自媒体达人从不同的科学领域与专业背景出发,围绕基础科学、前沿科技、社会科学、医学健康以及青年科学素养培育等方面展开交流。
小时候的我们最爱看《十万个为什么》,因为关于这个世界的一切我们都充满好奇,而这本书真的能够告诉我们很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秘密”。但是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加,我们开始慢慢遗忘过去的那个追在父母身后问“天上真的有神仙吗?”的充满好奇心的自己。好奇心是什么?
近日,首届东湖论坛科普公众活动“好奇芯课堂”在九峰山实验室举行。30名来自武汉光谷未来学校的小学生,在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学生和九峰山实验室专家们的带领下,共同开启半导体探秘之旅,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
今年,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众多青年和少年科学家出现在现场,那么中国年轻一代的科学创新精神该如何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能够给出哪些意见和建议呢?今天,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他指出,科学创新精神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
周末亲子活动上,我见到了一位妈妈,她对我大倒苦水,家里7岁的混世小魔王让她伤透了脑筋,天天被老师拿去当反面典型,每次接到老师电话,她都心脏狂跳不已,再这么下去,她都要得心脏病了。这种感觉我再清楚不过了。曾经,我家的鸡娃儿子也让我焦头烂额了好久。
好奇心对人类探索和认识周遭世界至关重要,可是,到底什么是好奇心?来自美国宾州大学的 Dani S. Bassett 教授从复杂网络视角研究人类的信息行为,发现在人们浏览维基百科的行为数据中,就蕴含着好奇心的产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