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财经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期在英文学术期刊《动物分类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对2016年在南海发现的一个与幽灵蛸相近的物种进行了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基因的比较分析明确其与幽灵蛸存在明显差异,确定其为新物种,并将之定名为“拟幽灵蛸”。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消息,该校研究团队在类地行星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第一性原理自由能计算揭示了火星核和火星幔的分离过程,这对理解火星的内部结构与长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已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
如何用量子通信网连接多台量子计算机,远程凝聚出“超级量子算力”?10月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发布信息,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并演示了分布式的多伊奇-乔萨算法及量子相位估计算法。
近日,中国科大接连传来两个重大消息!↓↓↓01发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关键因素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其诱因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7月14日,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消息,该校研究团队发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关键因素。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获悉,该校研究团队发现首个获得光谱认证、且迄今证据最为确凿的重复性部分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Tidal Disruption Event, TDE),对研究TDE族群和物理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以及欧空局的Gaia卫星数据,通过视向速度方法和天体测量方法,在双星系统中成功发现了一颗位于黑洞质量间隙的小质量黑洞。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10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天文》。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卫报》6月30日报道,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一种生长在荒漠中的苔藓具备在火星生存的能力,而这可能将帮助人类在火星上建立全新的生态系统。该成果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团队在科学期刊《创新》第五卷第四期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原标题: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重反物质超核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参与研究中国甘肃网8月28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吴涵)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参与的RHIC-STAR国际合作实验研究,首次在相对论重离子金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以下简称“拉索”)又看到了不一样的宇宙现象。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拉索”成功捕捉到脉冲星尾部区域的超高能伽马射线辐射,其光子最高能量达到300万亿电子伏特。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天关”卫星发现一个位于“小麦哲伦云”星系内的双星系统EP J0052,并全程追踪到EP J0052从X射线突然爆发到逐渐消退的全过程,为探索大质量恒星的相互作用与演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分析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了反弹,不同于先前认为的月球磁场在约31亿年前急剧下降且一直处于低能量状态。这不仅是人类得到的首个月背古磁场信息,还为认识月球磁场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锚点。
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产生于约125亿光年之外的伽马暴EP240315a,这是人类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相关成果论文23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中科院首次发现人类中耳从鱼鳃演变而来实物证据中国科学院古鱼类科考团队,最近在四亿多年前古鱼化石当中首次发现人类中耳最早是从鱼鳃演变而来的实物证据。人类的中耳是重要的听觉器官,它的演化源头探索一直备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