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古代,想要做官非常难,尤其是在宋朝。因为朝廷注重文才而轻视武力,对文官的选拔要求非常严格,所以要想百官之首的丞相更是难如登天。据史书记载,宋朝319年间共产生了137位宰相。其中,有6位来自山西,他们被认为是这137位宰相中的佼佼者。那么,他们都是谁呢?
宋代宰相分为宰相和执政(副宰相),合称为宰执。元丰改制前,宰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外还有三个头衔,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简称“昭文相”,次相兼修国史,简称“史馆相”,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简称“集贤相”,执政即参知政事和枢密院长官,宰执总人数合计理论上不限。
北宋名相(本列表不包含只担任过参知政事的宰执,同时担任参知政事或枢密使和同平章事或侍中的不算宰相)(没有传世画像、雕像及影视形象的人物无法给出配图)赵普(964年正月庚寅~973年八月甲辰出镇河阳三城节度使)(981年九月辛亥自太子太保加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983年十月己酉
咸平三年吕夷简中进士,出任西溪盐仓监,面对国家缺盐而产盐的西溪却是有盐收不上来也卖不出去的窘境,吕夷简通过以工代账、以工代税的方式,发动灶民盐丁大规模修理仓库,建造大盐仓,扩大仓储, 短短几个月下来,西溪一带就建起了近百座盐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