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淄博7月28日讯(淄博台记者 刘小洋 徐舒扬)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而在成功的背后,有一群人不能忘记,那就是三峡移民。故土难离,始终是千百年来积淀在中国百姓心中的情结。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自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建设历程,创造了百万人口迁移的世界壮举,形成了内涵为“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的三峡移民精神。
2014年9月8日米先华抱着只有8个月大的小孙子参加外甥女的婚礼。加上出生在淄博的外孙,如今的米先华一家已经有8口人。2002年3月16日,作为移民代表来淄博考察的米先华在火车站与送别的人群挥手告别。2007年9月25日中秋之夜,看到记者进门,米先华的妻子蒲东桂赶紧递上水果。
讲述人: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刘雪梅三峡移民:百万人口迁移的世界壮举2021年,是刘芳从重庆到浙江定居的第20年。20年前,带着简单的行李,刘芳一家从重庆辗转到了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定居。跨越1000多公里从袓国西南内陆到东南沿海,只为响应党的号召,支持三峡工程建设。
黎远藩、卢先翠夫妻俩坐在一起吃西瓜 刘彦君摄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曾业 李茂佳 罗惟巍时钟拨回上世纪90年代,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开工建设。三峡工程的成败,在于湖北、重庆21个区县的120万人口能否搬得出、稳得住,以及最终是否能致富。
2019年冬天,一张一个男人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忽然出现在互联网上,击中了许多中国人的心。照片的主人公,是来自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刘敏华。十年前的春天,作为三峡库区移民的刘敏华,「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12月14日,三峡工程迎来开工建设30周年。1994年12月14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长江西陵峡中段开工建设,131万名移民通过就地后靠、外迁安置等方式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如今,三峡工程在发电、水利、通航、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数百万“新三峡人”也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3年,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工程---三峡移民轰轰烈烈开始了。为了支援三峡建设,长江两岸共有20多个县、277个乡镇、1680个村、将近130万库区人民,挥泪作别故土,叩别祖先,像漫天的尘埃,从此落尽了全国各地。他叫刘敏华,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人。
齐鲁网淄博8月9日讯(淄博台记者 刘小洋 徐舒扬)14年前,因为三峡大坝工程,杨世明一家背土离乡移民到了淄博。在离开家乡十四年后,这次重新踏上故土,激动之情可想而知。在回家祭祖的时候,杨世明哥哥杨世兴冲着牌位告诉父母:“幺儿来看你们了。
“背井离乡”这四个字,相信在每个人心中是如此沉甸,它包含了多少喜怒哀乐。1993年,三峡百万移民工程正式拉开帷幕,三峡移民工程,也被称为中外水利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那些住在水库下游的人民,在国家建设时期,能够舍小家顾大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