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的典故,想必各位并不陌生,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公孙龙通过对事物“形”“色”等不同概念给予不同的设定,经过一番“缜密”推理,得出“白马非马”这一看似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就是因为结论表面上虽然使人难以接受,但整个论证、推理过程非经过深思熟虑不能发现其中破绽。
1、偷换概念的诡辩方法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宋玉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赋》文中说,宋玉和登徒子同在楚王跟前伺候。登徒子批评宋玉有三个缺点,其中之一是好。宋玉反驳说:我不好,好的是登徒子。邻居一个天仙般的美女爬在墙上偷看我三年,我还没有答应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