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词的好坏,有着很多因素,其中“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新可以是角度新、观点新、比喻新等等,因为人的审美是容易疲劳的,例如古代诗人写月,他们将月亮比作钩、弓、盘、银镜,在当时看来,或许十分新奇,能令人耳目一新,时至今日,如若还以这些事物来比作月亮,则太过平淡,读来毫无味道。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无独有偶,每句谚语也有同样睿智但意思相反的表达。图/杨 霞正:言语胜于刀剑。反:行动胜于空谈。正:从容不迫,胜券在握。反:时间不等人。正:三思而后行。反:趁热打铁。正:宁缺勿滥。反:聊胜于无。
当一位或者数位诗人歌颂了某种美好形象,总会有后来者来打破这种形象,这就是所谓的“反其意而用之”。比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那句著名的《卜算子·咏梅》,就是一首对大诗人陆游的同名诗词《卜算子·咏梅》的“反其意而用之”诗词。
这句话是元稹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反句。也引用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名句。总会有一个我不那么爱的人,来代替我深爱的你。除了你以外的人我都不看在眼里,到那时候我也可以再默默诉说我对你的思念。这句话是根据诗人元稹写的《离思五首·其四》改编而来。
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诗词歌赋可谓是一绝,这也是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所在,相信每一个国人都能道出几句经典的古诗词或者是有名的诗句,毕竟从小我们就耳濡目染,一直学习着,有的人更是喜欢深入研究这样的文学作品,不少的诗句也慢慢流传开来,可是有些时候,被人们熟知的诗句可能只有一两句,上半句或者下半句很少有人知晓。
满眼梅花,却梅花不见,只因被一片香雪而引起视感的错觉,好像高的是一层明月,低的是一层严霜。上句后半句的“花不见”与前半句“满眼是花”是两个相反的意思,诗人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造成翻叠,于反覆中见出趣味,更进一层地把梅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