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州老城区中心地带的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经过6年时间于1894建成,据说陈氏书院由曾任清廷翰林院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48位陈姓绅士倡议兴建,以“汉代太邱太祖”为始祖,是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宗亲,合资在广州兴建的合族祠,其主要用途,是为全省各地陈姓族人在广州备考科举、办理诉讼、缴纳赋税等事宜提供居住的场所,陈家祠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A级旅游景点,本世纪初以“古祠流芳”之名,被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
你一定知道广州高楼林立却不一定知道这里隐藏着1300多座古祠堂陈家祠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祠堂。在陈家祠的垂脊上,有六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有着保平安的寓意。据记载,从化广裕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跟北京故宫同岁。
我来过广州无数次,行色匆匆,逗留期间也怕上街,因为这是一个车流人流拥挤不堪的南方大城市。这天,阳光灿烂,驱车在色彩斑斓、充满动感的的广州闹市区,行驶到车水马龙的中山七路,街边一广场上一栋古色古香的祠堂让人眼睛一亮。
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是一座“合族祠”,在清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筹建,1893年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它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1902年至1904年,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以东亚地区驻防旅建筑监察员的身份,被德国政府派遣到中国,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6年8月,时年33岁的柏石曼成为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官方科学顾问,耗时三年对中国进行全面考察,走遍晚清中国的十二个行省,行程万里,拍摄了大量的中国古建筑与景观,此后他撰写多部相关著作,图游华夏网以其原版照片,按照拍摄地域与时间进行归集解读,与喜爱历史的读者朋友们共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