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黑龙江讯(于莉 孙洪义 塔日娜)2月18日上午,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梨树区老达沟的鸡西市鑫发畜牧养殖有限公司的棚室林蛙养殖基地里,池水潺潺,蛙声阵阵,林蛙产卵孵化工作正有序进行,标志着棚室林蛙养殖生产技术已在当地成熟落地,这也是梨树区继棚室寒地大樱桃、中药材种植、沙棘果深加
来源:【天府融媒】8月5日上午,南充市营山县星火镇自生村致林稻蛙种养基地,一辆辆特制的青蛙运输车辆满载后驶往成都、重庆和自贡等地。除了自生村的两百亩稻蛙种养基地,致林青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川渝地区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已经发展稻蛙养殖基地3500余亩,面积为川渝地区最大。
自贡融媒记者 兰艳 8月24日,在大安区牛佛镇青年村12组的300多亩稻蛙养殖基地里,黑斑青蛙密密麻麻地蹲在稻窝下面捡食食物。金黄稻穗遮掩下,蛙声此起彼伏,捕蛙工人正辛苦忙碌。记者了解到,今年对青年村的稻蛙生产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
中新网丽水12月23日电(周健 龚隆淼)冬日时节,走进浙江丽水遂昌金竹镇王村村的石蛙养殖基地,只见20多个养殖池有序排列着,池内是成群结队的蝌蚪或幼蛙。“待到明年,我们就可以对外销售幼蛙了,届时将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王村村党支部书记唐家松介绍道。
来源:【人民网】伴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大棚里的汩汩清泉,不断流淌。蹲在养殖池旁,池内的石菖蒲郁郁葱葱,倪海超小心翼翼地掀开附卵板,只见成群的石蛙四处惊窜,溅起阵阵水花……要知道,多年前,当地村民想都不敢想,一只石蛙,能“蹦”出生态养殖增收新路。倪海超养殖石蛙顶呱呱。
孙真文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每天要喂六七袋麦麸糠,有时候再掺杂喂点白菜和南瓜......”近日,在四川凉山州金阳县德溪镇德渣村瀚红石蛙养殖基地,邵家国和妻子郑秀春正在查看黄粉虫的生长情况。这些黄粉虫,是夫妻俩饲养石蛙的饵料,也是他们探索石蛙养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稻+”综合种养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发展“稻+鸭”“稻+蛙”“稻+鱼”等多种产业。当下,正值秋收时节,该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与县统计局干部组成专家组,对该县甘溪镇桂林村的“稻+蛙”种植养殖示范基地进行测产验收。
近日,在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新堡村的一座标准化石蛙养殖基地里,100多个养殖池有序排列,池内山泉水汩汩流淌,笔者小心翼翼地掀开附卵板,一只只通体黄褐色、体格健硕的石蛙跃出水面,溅起阵阵水花……据了解,石蛙又名石蚌,是我国的特色蛙种,有“百蛙之王”的美誉。
在一片生机盎然的稻田下,成群的黑斑蛙或潜游于水中,或跃上田埂……这就是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的东水湖崖村的“稻田蛙”养殖基地。70个养殖池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稻田间,形成了“田中种稻,稻下养蛙”的独特生态模式,并绘出了一幅丰收好“钱”景!
(村里农户帮忙抓蛙中)怀化日报全媒体讯“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家养殖了约20亩黑斑蛙,亩产3000余斤。此蛙品质不错,吸引了很多经销商上门收购,今年最大的订单销往长沙,上海那边也会从我这里订货,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吉秀村脱贫农户石及东说。
红网时刻新闻9月24日讯(通讯员 肖亚湘 舒少君 郑时仁)“目前青蛙供不应求,水稻收割后,大米可以卖到八块钱一斤……”走进湖南新田县三井镇平乐脚村稻蛙种养基地,只见田间整齐分布着金灿灿的水稻,水台上成群的青蛙或休憩,或跳跃,看着这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产业图景,基地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6日电 (唐方华 廖博 郭明)近年来,营山县紧紧围绕“一攻坚两提升”工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农村产业发展作为“和美乡村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粮油、水产、生猪产业,强化科技支撑,一幅产业兴旺的画卷在绥山大地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