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李鸿章奉命访美,港口欢迎他的人比肩接踵,但他的心情却五味杂陈。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李鸿章奉命访美那年,美国的城市早已高楼林立,大理石建筑巍然耸立,水泥路面平坦宽阔。李鸿章不敢想象,原来房子可以建的这么高,路可以修的这么宽,而且遍地都是,这得花多少两白银?
清末的中国,如同一个负重前行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帝国的国门,也照亮了沉睡的东方巨龙,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晚清政府开始尝试着睁开双眼,去观察、去学习那个曾经被他们视为蛮夷之邦的西方世界,而李鸿章,这位饱经沧桑的晚清重臣,则成为了这场跨越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亲历者。
1896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二年,此时的李鸿章正沉浸在北洋军舰全军覆没的悲痛情绪中,苦于想不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便决定对美国进行访问,当时还自认为是天朝的大清国,对美国政府并不以为然,但刚一下船李鸿章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究竟看到了什么会如此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