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肃广电-视听甘肃】乡村振兴如何提质增速?产业怎样做强做大?群众如何增加收入?村集体经济发展如何发展壮大?走进崆峒区大寨乡畜牧产业园,似乎有了新的答案。远远眺望,南北两侧风格独特的产业园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震撼。
实际上,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不管家庭条件再好,通过上大学走出乡村融入大城市的生活,对于父母来说,都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如果再在外面找了个城里媳妇,那父母脸上更是有了光彩,尤其是得知儿媳妇还同意在家里办婚礼,那更是高兴的合不拢嘴。
阳光讯(记者 高常生 通讯员 王超 寇军龙 贺锦坤)农村窑洞土邦土背改造是提升农房质量安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惠民工程,也是黄陵县加快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全面乡村振兴的具体抓手,该项工作自2023年5月份启动以来,坚持“政策引导、农户主体、分户实施、以奖代补”原则,由镇村因地制宜、
深秋的一个周六,摄影师一行人来到山西省中条山腹地农村采风,我们在巷道里遇到了这位75岁的毛大妈,她家新修的门楼焕然一新特别醒目,与山村里其它农家传统的土门楼形成强烈的对比,影友C老师便和老人家搭上了话,我们征得大妈的的同意,一起去她家参观刚刚装潢不久的新房子。
平凉红牛是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精心选育的全身红色的本土品种。多年来,崇信县坚持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全力打造“标准化、现代化、集约化”的窑洞生态养牛示范点,既大幅节省了红牛养殖基础设施投入,又提升了乡村面貌的“颜值”,同时也提高了牛犊的成活率。
西部网讯(特派甘肃记者 高思雨)6月4日,“共赴绿色之约——2024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采访团来到崇信县黄寨镇甘庄村窑洞生态养牛示范点。放眼望去,每一孔窑洞牛舍宽敞明亮,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在青山绿树间,牛叫声此起彼伏,犹如一曲动听的“乡村致富交响曲”。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红 通讯员 肖伟 张珩3月7日,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今年陕州灯会热度爆棚,位于地坑院景区旁张汴乡北营村的两家地坑院民俗宾馆趁着春节期间的热度,生意火爆。开春后便有村民也加入到翻修自家地坑院的行列。
新华网太原11月29日电(王亮)“既有明清院落的韵味,又有山水乡愁的悠闲,还有都市生活的品质。”冬日暖阳下,来山西吕梁孝义临水参观调研的不少人都想在此“住上几天”。临水村是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村里有明清砖瓦民居,古树众多,当地村民说柏抱槐有1200年的树龄。
4月26日,时近中午,位于阳泉市郊区西南舁乡西南舁村的“秀生农家乐”十分热闹:农家院里,刚到的顾客正在水龙头前排队、洗手;“秀生农家乐”负责人王秀生一边上菜一边说:“在开办农家乐前,我在村里开着一家小吃店。
屋顶的瓦当、滴水和屋脊兽雕琢精美中国传统民居重要组成部分——影壁谢静在打理窑洞民宿□本报记者 冯佳志 通讯员 席斌杰 文/图不觉春已逝,转眼浅夏始。5月5日,踏着青石板路,记者一行来到了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的何家大院,穿过古色古香的小院便见到了它的主人——谢静。
赤牛坬村景色。刘玉川摄/光明图片赤牛坬村村民进行民俗表演。雷玉娇摄/光明图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榆林有镇北台,西安有兵马俑,谁会跑到赤牛坬这个穷山沟沟来?
来源:陕西农村报 1974年的春天,一束光照亮了骊山脚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地下军团”,近8000个秦兵马俑鲜衣怒马、千人千面,惊艳世人。而这束光,不仅照亮了一段荡气回肠的辉煌历史,也照亮了一个小乡村的别样未来。
来源:【如意甘肃】在陇东大地上窑洞,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深藏在黄土之中宛如时光的隧道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让你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也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给予他们温暖与安宁庆阳董志塬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为营造窑洞提供了先决条件早在夏商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