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雪骅 报道李利中的选择,绝对出乎很多人的意料。10多年前,他从大山深处走出去,先是在军营,后来考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公务员职位。然而,他只在机关里工作了3年,便挥一挥手,与“铁饭碗”彻底告别了。一促使他放弃公务员职务的,是老家那一片茶园。
臧旭东,1991年8月出生于沅江市琼湖街道保民村,高中文化,小时候因医疗事故而落下肢体残疾。他是一位身残志坚、心怀理想、敢闯敢拼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就了解到残疾人就业及生活的艰辛,立志要帮助更多残疾人。
红网时刻新闻2月22日讯(记者 王兴夏)今年34岁的王可,回家过春节,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炒菜。不仅自己家里来了客人他负责炒菜,老婆家里来客了也是他负责炒菜。炒的菜好吃,客人高兴,王可也是幸福满满。王可坐在老家门口聊天。
红网时刻新闻2月23日讯(记者 黄怡萍)“装修不是装饰房子,而是装饰一个有温度的家”,这是小镇青年汤根眼里的工匠精神。2011年,来自长沙县金井镇的汤根投身家装行业,进入鸿扬集团,一心一意为装修业主服务,严格把控交付品质,如今的他已然成为深受业主信赖和高度认可的特级项目经理。
龙年新春消费旺季,记者走访多地县城发现,一股县域消费的热潮正向年轻化和即时化靠拢——驻足街头,随处可见骑手小哥接过咖啡和鲜花外卖;走进门店,沉浸式剧本馆里“凑人发车”的年轻人们正在等待入场;深夜时分,小酒馆和Livehouse点燃夜经济活力。
双十一进入尾声。在这个“史上最长”的双十一里,消费者的购物热情并未明显被拉长的时间激起,消费仍然更加趋于理性;但与此同时,也有一批新的消费势力崛起,成为双十一不可忽视的消费“主力军”。21世纪经济报道日前发起了“双十一小镇青年”的问卷调研,共收集了超500份有效问卷。
西湖智慧芦笋基地负责人王铁青在棚内查看蔬菜的长势。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白玲川 胡金贵 通讯员 曹维 西湖报道新观念、新技术、新机械,这几年,常德市西湖管理区西洲乡黄泥湖村田间地头充斥着满满的“科技范儿”,在泥土的芬芳中,在广阔的沃野上,王铁青成为田间地头“最靓的仔”。
作 者丨董静怡 陶力 易佳颖编 辑丨骆一帆作为消费信心的晴雨表,今年“双十一”电商大促,是启动最早的一届“双十一”,周期也最长。电商平台的竞争压力可见一斑。从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的营销策略来看,性价比、最低价、底价销售……这些原本用来吸引流量的词汇,基本消失不见。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伟 长沙报道2月28日,豫南小城罗山阴雨绵绵,寒意逼人,而位于行政中路的“徐姥姥米粉店”几张小桌却已经坐得满满当当,喧嚣的人声、筷子与碗的碰撞声、嗦粉的滋滋声、厨房沸腾的咕噜声,混杂成一派热闹景象。稚气未脱的店主小吴和女朋友小宋在店里穿梭忙碌着。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李香枝 通讯员 杨坚 雷良军 邵阳报道春节假期刚过,新宁县湘商产业园的湖南省中正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一排排的自动横编机正在飞速运转,工人们一边来回查看设备运转情况,一边添加物料,节后紧张有序的火热生产场景在各车间随处可见。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 徐丹 实习记者 刘佩欣 邵阳报道“准备好!一、二、三,开始!”镜头这边,一个年轻人眼睛紧盯着摄影机屏幕,躬着身子,有条不紊地指挥着;镜头那边,一个披散着花白长发、花白长胡子的古风老人在镜头中自如地忙碌着。
那天深夜,小镇青年小李收到一条神秘私信:"想不想知道冰雪经济的真正潜力?"他本以为是垃圾信息,随手删掉,但心中却泛起一丝好奇。小李生活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镇,每年冬天,冰雪覆盖,交通不便,生活单调。原以为这里的经济只能靠农业和旅游业勉强维持,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一个被遗忘的滑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