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黄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穿黄工程作为中线干线关键性、控制性工程以隧洞形式下穿黄河实现了我国水利工程界穿越大江大河复杂地层结构的技术突破✧工程建
近日,站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明渠堤岸上,朝不远处的青兰渡槽望去,渠面波光粼粼,清澈的南来之水静静流淌,不时有小鸟从水面掠过,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10月29日,高铁列车驶过水清岸绿的滹沱河石家庄段。 河北日报记者 田 明摄“通水以来,青兰渡槽运行一切正常。
新华社郑州12月12日电(记者刘金辉)记者从12日召开的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年来累计向河南供水超237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42.71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3500万人。
从12月2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向河北供水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年来,河北省累计引江调水221亿立方米,其中年度引江调水最大达37.7亿立方米,超全省65座大中型水库的多年平均蓄水量。
如果您站在一号线五棵松地铁站屏蔽门前,从丹江来的“南水”就在距您3.67米的地下隧洞中,最终可能与您在家里的厨房再次相遇。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全面通水十周年,该工程累计向北京输送超过106亿立方米水资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郑州12月1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梓昂 记者 潘志贤)支撑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确保群众用水安全可靠、促进沿线生态环境改善……在今天上午召开的“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申季维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年
↑这是位于京冀交界处的北拒马河暗渠工程渠首枢纽(无人机照片,1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其中北京段全长80公里。
央广网北京12月11日消息(记者刘梦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12日将迎来全面通水十周年。作为世界最大跨流域调水工程,十年来,在科技赋能下,工程累计调水量超76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7省市45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
人民网郑州6月6日电(程明辉)6月5日,2024年六五环境日河南主场活动在郑州举行。现场启动了“一泓碧波三千里——书写十年新画卷”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并为媒体代表授旗。采访团将赴南阳、焦作、郑州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一线,生动讲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河南环保故事。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魏弘毅)记者1日从水利部和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获悉,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顺利完成2023—2024年度调水工作,截至10月31日累计向京津冀豫四省市调水83.37亿立方米,为年度计划的118%。
今天(12日)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到目前,工程已累计向北京调水超过了106亿方。十年间,奔流不息的南水给首都北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北京又是如何将这一宝贵的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一起来看南水是如何重塑北京的水资源格局。
新华社西安12月12日电 题:寻访汉江源,遇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滴水”新华社记者张京品、王泽昊冬日山间的凉风,吹拂过深邃的秦巴山谷,汉江水滚滚流淌。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的汉江,又名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历史上与长江、淮河、黄河并称为“江淮河汉”。
央广网北京12月12日消息(记者刘梦雅)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今天(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十年来,工程持续发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已经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12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有关情况。上游新闻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截至今(12)日,工程已累计调水超过了767亿立方米。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