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等级顺治十七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
常看清朝题材电视剧的人应该都知道,在剧中经常会出现对清朝官员的一些尊称,像制台、抚台、藩台、臬台、道台、学台、府台这些称呼,那么如果对清朝官制不了解的人会纳闷这些官职具体指哪些官名,下面就来说说这个事情。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文化(学问)。“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在《周礼》《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王锟《国学的原义、演变及内核》:“国学,见于周代,其原义是指国家所设立的教育机构和学校”。“一句话,在古代,国学就是国家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学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孔为代表的儒家传统和文献,其目标是培养修己治人之才。”
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国学”一词,但基本上都是一知半解,没有深入和系统的学习,现在很多家长会从小让孩子学习国学,不仅是为了还孩子接触优秀的民族文化,还希望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国学的前世今生,探讨国学学习及传承的必要性。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下“关注+点赞+收藏”,方便与您及时观看下一篇精彩文章。非常感谢您的关注!执笔|荷歌校对|荷歌清末的1902年秋,维新变法首要分子之一、三十岁的梁启超流亡日本。他突然收到了来自国内的一封信。来信人是时年五十五岁的老友黄遵宪。
《国学的演变》作者简介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华朱子研究院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圣凯,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古事古迹,都可以动人爱国的心思”——章太炎。天下疯子何其多,如我这般只一个——章太炎自嘲。我上次讲到,我们中国文化能够在20世纪初死而复生,有很多很多的条件,其中有个奇特的条件就是两个文化大师,他们成了我们跨越门槛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