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清末的临沂东城门,因临沂东临大海,故此门名曰镇海门。该城门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建有二层大楼一座,又小楼一座,城门二重。1948年临沂解放后被全部拆除。这是1945年的临沂南城门,名曰望淮门,寓意此城楼高眺,可以看到淮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一座两层的塔楼建筑,还有两个角楼。
提示:点击上方"临沂在线"↑免费订阅本刊有多久没翻开那本相册了呢?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掸去封面那层浅浅的灰,翻开,是记忆里扬抑的色彩。老旧的照片上,浮动着岁月的痕迹。从那些泛黄的相册页里,飘出一缕缕原来老城的面貌,几十年前暖金色的阳光,白驹过隙般的光阴,陈旧的味道。
走进老城,时光倒流,这一条条历经风雨,见证兴衰更替的老街老巷。承载了多少岁月沧桑,人间悲欢。相对一个个大城市的路名,这些掩映在街巷里的名字更让我们觉得熟悉亲切。不是吗?张家巷:位于沂州路中段,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只有那呆板的高楼纪念着失去的巷子。
《左传。桓公五年》记载:“夏,齐侯,郑伯如纪。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葬陈桓公。城祝丘”。 《临沂县志·古迹》中记载:“汉即邱县,今治东迤北四十里。故县社有四村,音转故钦。北遗址数十丈,高丈余,俗呼高城”。
临沂是陇海路以北的军事重镇,自1938年被日军攻陷,日本侵略军在此据守了7年之久。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天,据守在临沂城的大批日军撤逃枣庄,临沂城被伪军所据,伪军妄图凭借坚固的城防与人民为敌。临沂城是人民的,必须回到人民手中。
据传,明代以前住户很少,清初居民渐增,形成街巷。因地处老城东门外,故名 “东关街”。当时沂河木桥是河上唯一的桥梁,位置就在这里东门外的“椿树渡口” , 为来往行人必经之道,因此,居民多以经营小本生意和种菜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