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孔儒思想便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李贽十二岁时,其他孩子还在私塾跟着先生背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时候,李贽就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老农老圃论》,文中对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观点进行批评。
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自称“李卓老”与“真汉子”。参考资料:明·袁中道《李温陵传》明·黄宗羲《明儒学案》明·李贽《焚书》《续焚书》明·邹元标《梁夫山传》《明史·耿定向传》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鄢烈山:《文化怪杰李贽——告别中庸》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他的人生总保持着怀疑态度,对万世景仰的孔子、朱熹等人进行过系统性地驳斥,他反对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大胆揭露儒家思想“无所不假”的现实,乃至他的思想被保守派视为洪水猛兽、异端邪说,纷纷群起而攻,最终在七十六岁那一年锒铛入狱,自刎而亡。
泉州枕山襟海,古称温陵,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脉绵长,涌现了不少炳耀当世、辉映千秋的人物。李贽:又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祖籍泉州,明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发展史上的25位思想大家”之一,迄今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任何一种伟大的文化体系,都是丰富而驳杂的,主旋律与不和谐音同时共存,但当时看来不和谐的音,事后看来也自有其价值。 中国明代的李贽就是一个例子。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人。明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历任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姚安知府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