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彦琳 马壮壮)近年来,青少年沉迷网络,花“大钱”给主播打赏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类似事件的背后,该怎样控制青少年沉迷网络?近年来,各网络平台纷纷推出“青少年模式”。这种模式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是否真的能成为控制青少年过度上网的手段?
暑假期间,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是广大家长的共同心愿。两年多前,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在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被众多家长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够成为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神器”。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同时也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的日子。新法明确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互联网App的防沉迷“青少年模式”效果如何?日前,人民网选取了抖音、快手、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斗鱼、虎牙、哔哩哔哩、微信、微博十款涉及互联网直播、视频播放、游戏、社交等内容形式的App进行实测。
8月2日,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方便用户一键进入模式,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作为一名年近 30 的大龄未婚青少年,本以为今生不会再与「青少年模式」结缘,但每一款常用 app,都会在每日第一次登录时,问我一句「你是青少年吗?」在昨天(6 月 27 日)更新的微信 for Android 8.0.23 版本中,对青少年模式进行了升级,增加了支付限额功能。
央广网北京8月2日消息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指南》)公开征求意见,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方便用户一键进入模式,为未成年人营
放寒假了,很多孩子都要在家里玩手机,不让玩吧孩子又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让玩呢又怕孩子把握不好分寸伤害身体影响学习,相信这也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毕竟长时间玩手机既伤害眼睛又伤害身体,而且沉迷手机也会影响学习。
9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的最新现状进行了报告,对疫情中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视觉中国供图8岁的小男孩观看手机游戏直播,主播说打赏火箭可以送跑车,小男孩一晚打赏了17万元,家长把直播平台告上法院,开庭时,法官问小男孩,父母挣钱不容易,为什么这样挥霍。小男孩说,他以为打赏的只是小星星等符号,不知道礼物就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