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作为政治家的元首: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国家社会主义在德国的胜利只代表纳粹意识形态的部分实现。希特勒始终认为纳粹在德国掌权只是其在欧洲确立统治的前奏。他的许多国内政策,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是考虑到外交政策的目标而制定的。
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但实际上,绥靖政策可不是二战的首创,在战国时期,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东方六国同样上演过绥靖政策,他们要么是派个太子去秦国当人质示好,要么割地赔款求秦国退兵,不仅失去了春秋时老祖宗留下来的土地和财富,而且都得上了“恐秦症”。
那么为什么在当时“希特勒之心,路人皆知”的情况下 ,英法为什么还要采取绥靖政策,容忍德国的重新武装?当时欧洲人普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因为一次错误才爆发的战争,因为欧洲各国错失了一系列本可避免战争爆发的机会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一战给欧洲造成了1500万到22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5%左右,损失确实极为惨重。
在二战开始之前,当时的英法等西方大国为了保护自己手中的利益,一直在积极推行绥靖政策,最后将德国和日本推上了战争的顶点。到底什么是绥靖政策?当时的英法两国为何要执行绥靖?这背后到底蕴含怎么样的博弈?接下来让我们回到二战前的英国,去探寻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
给泽连斯基打气,给小W打气,据说老拜登强调了四点:1、俄罗斯必输;在美国和西方看来:普京独裁者,俄罗斯是侵略者,坚定支持小W是捍卫民主、捍卫自由、捍卫联合国宪章,保护主权国家不受侵略,这是美国及西方国家最基本的原则,是他们的价值观,是不容突破的底线。
绥靖主义,l又称绥靖政策。对侵略者姑息、退让,牺牲别国利益以求暂时的和平与苟安的妥协政策。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了《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献上希特勒德国“奴役的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