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下修正可转债转股价格案例增多 可转债“下修”逻辑生变】财联社10月18日电,近期,触发向下修正可转债转股价格的案例增多。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正式实施可转债下修的公司约为40家。而2018年至2022年,该数据分别为23家、18家、11家、32家、38家。
e公司讯,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可转债下修案例相比去年翻倍增加,反映了上市公司在面对市场波动时的灵活应对策略。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公司对下修转股价说“不”。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可转债不下修案例相比去年也增长了近50%,展现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本报记者 李 文见习记者 于 宏1月22日晚间,财通证券发布关于不向下修正(以下简称“不下修”)可转债转股价格的公告。1月份以来,华安证券和长江证券也相继发布公告称,在可转债触发下修条款后,不下修可转债转股价格。
数据显示,年内30家上市公司发布下修可转债转股价公告,上市公司下修转股价,此后投资者将有更大概率转股,对于投机属性的高价高转股溢价率的双高可转债来说,进入强制转股意味着投机性消失,此后不排除双高转债价格下跌的可能。
闻泰转债、韵达转债、镇洋转债满足下修条件,公司分别宣布本次、3个月、6个月内不下修。鹰19转债、晶科转债、好客转债、华正转债、海泰转债、晶澳转债还差一个交易日满足下修条件,就看17日盘后有没有下修惊喜。
可转债市场博弈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今年多只可转债正股价明显高于转股价,部分已触发强赎。9月 11日,春秋电子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价已出现任意连续 30个交易日中至少有 15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低于当期转股价格的 85%之情形,已触发“春秋转债”的转股价格向下修正条款。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10月以来,已有超30家上市公司宣布不向下修正可转债转股价格。记者梳理公告发现,公司股价未能完全体现公司长远发展的内在价值、公司对未来发展与内在价值有信心等成为不下修可转债转股价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多家上市公司宣布回购自家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