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日战争,我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岁月,想起那些用血肉之躯抵抗侵略者的英雄儿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曾有过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部队,他们身着仿德式军装,头戴德式钢盔,手持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武器,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就是——国民革命军德械师。
但所谓的“德械师”,并没有达到全面采用德式装备的情况,只装备一些一战淘汰下来的德制枪械,或者是德制火炮,至于单兵装备,只有头上所佩戴的钢盔是原装德国M35型,其余的军靴、饭盒、背包、以及护具等,实际上都是仿德式。
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内最精锐的就是德械师部队,但所谓的“德械师”也可以叫做“德式师”,因为部队当中并不完全都是德式装备,只是部队训练、人员培养、作战思维等模仿德国,只有部分重型武器和装备是引进德国的。
前日写文介绍了二战德军师级最重型的sFH 18型15厘米榴弹炮,今天聊聊抗战时国军装备此炮的故事。抗战国军装备的150毫米榴弹炮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德式建军。在吸取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惨痛教训后,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国民政府从海外采购了众多新式火炮。
德械师,作为民国政府在抗战前重金打造的一支国防常备军,在抗战期间也是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30年开始,中德进入军事合作蜜月期,中国为德国提供重要战略金属—钨,而德国需要向中国派遣军事教官,出口德制各类轻重武器,协助中国组建建制化步兵师,巩固中国国防实力。
抗日战争中要说国内最好的部队,那就是国民党的中央军德械师,例如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和中央军教导总队等这样的部队。虽然叫做“德械部队”,但并非部队全员都用德式装备,除了少量的火炮、装甲车和部分枪械是引进德国的外,其他的只能说是仿德式。
抗战前,国民党军师从德国,编练了德械师、整理师,德制装备大量进入我国。不过,中国之前已经购买了大量的ZB26,即捷克式轻机枪,至1939年之前,共进口了三万多挺,而且国内的兵工厂也仿制成功且大量生产,仅抗战八年就生产了四万多挺。
抗战爆发之前,德国是中国最大的军售对象,光子弹就进口了一亿发,其他的军火物资,从步枪,钢盔,火炮到装甲车应有尽有,在庞大的军售清单中,有四款重武器进口数量最多,实战效果最好,也最受欢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四款优质的德国硬通货。
PzKpfwI/A型轻型坦克,也就是一号坦克,战斗全重5.4吨,装备2挺7.92mm MG13机枪,国军采购了少量这型坦克及其指挥型,全员参加了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部分被日军俘虏,在南京河流错综的江湖地带作战,性能不适宜,在淳化镇防御战中该型坦克冲破日军阵地,摧毁了当时日军第18旅的旅团司令部,极大震撼到了当时的日本人。
这支原本属于教导性质的队伍,其实并不属于战斗序列,但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为抵御气势汹汹的侵略者,这些原本可以最后火种发展出更多现代军队的队员们,在淞沪会战,在南京保卫战中,用热血和生命为抗日战争的历史上添上了难以磨灭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