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时评评论员 何嵘数字化时代,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购物到出行,从娱乐到社交,无一不体现着数据的力量。然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一种被称为“大数据杀熟”的现象也日益凸显,成为互联网消费领域的一大顽疾。
近日,“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引发热议。所谓“反向驯化”,是指一些年轻消费者开始尝试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建立所谓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从而避免被平台“杀熟”。从一些网民反馈看,这个办法似乎真的有用。
1月2日,去哪儿定酒店不同手机价格差距大一事冲上热搜:有上海网友发现用“去哪儿App”预定相同日期、相同房型的一家酒店价格差距大,三台设备显示的价格分别为487元、520元和963元,最高价和最低价相差476元。
最近接到宽带公司的电话,原来用了几年的套餐要结束了,未来如果要继续服务,肯定要涨价了。我查了一下原来我近两年已经贵了很多,我这个价位的套餐现在市场服务是我的两倍以上,换句话说我作为使用服务多年的老客户,花了2倍的价格,却得到缩水至少一半的服务。
“价格太贵了!要是不降价、不发优惠券,我是不会买的!”连日来,社交平台上出现不少网友批评大数据“杀熟”的帖文评论。网民尝试通过频繁“哭穷”等手段建立“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获得自己期望的优惠。“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
近期,上海市委网信办联合相关部门召开算法治理合规指导会,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哔哩哔哩、小红书、拼多多、携程、饿了么等100余家上海属地网站平台开展行政指导和普法培训。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和算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服务。然而,这一技术也被部分平台滥用,导致“大数据杀熟”现象频发,让不少消费者深感困扰。
N海都全媒体记者 何丹莹 林佳琳 文/图“我再也不用你了!”“这软件太坑人,必须卸载!”日前,“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不少福州市民表示,“大数据杀熟”并不是新鲜事,同一款产品或服务,老用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用户高,难免让人觉得是被“割韭菜”了。
年底了,难得休年假去旅行,没想到在平台上买机票,竟遇到了大数据“杀熟”;直播带货,不小心买到了“假货”,却被告知退不了款;充了健身房的会员卡,对方却“跑路”了……在平台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这些都是消费者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针对“杀熟”终于会有后文,虽然“杀熟”这种事对我们来说已经很正常,并且大多数人也遇到过这样的事,可能也有部分朋友甚至不清楚自己也被“杀熟”,包括朋友之间的,平台之间的,利用大数据,信息差等,不熟不吃,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价格太贵了!平台要是不降价、不发优惠券,我是不会买的!”连日来,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出现了网友吐槽大数据“杀熟”的帖子。大数据“杀熟”是指在一些互联网服务平台上,老用户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的现象。有年轻人以“反向驯化”算法的方式,争取享受平台降价优惠。这样的手段是否真的有用?
2000年当有宽带家里算第一批装,后来有光纤也是第一批装,但是,15年升级到100兆169元月租套餐,说得用两年才能改,去年电话告诉每月加30元可以手机升级无限流量,也就是每月169+30=199,近期隔壁新装同服务套餐却只要129,而且不用加每月30元就已经是手机无限流量,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