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1年到1943年,就在杨家山林场一间小小的茅屋里,“像开了闸的湖水一般”,冯至接连写出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和中篇小说《伍子胥》中的诸多篇章,文体各异,沉潜入自然和生命的内核却交相辉映,纯净,剔透,和谐,成就了钱理群所称赞的冯至的“三绝”,并下启了《杜甫传》等作品的写作。
领读文化 |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冯至文存共七册,收录冯至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小说《伍子胥》;产生这种写作冲动有两个原因:原因之一是收到了一本《秋风怀故人——冯至百年诞辰纪念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因为收到快递时信封上的“详情单”已脱落,因此不知是哪位好心人为什么在此时会给我寄来这样一本书。
作为诗人,他被鲁迅先生称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十四行集》把新诗从浪漫主义经过象征主义推进到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成为中国十四行诗的代表作和里程碑;作为学者,他对杜甫的研究卓有成就,一生致力于外国文学的教学、研究和推广,为我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日耳曼学者
冯至,出生于河北涿州,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作为中国新诗最早的开路人之一,冯至是中文十四行诗的开辟者,也成就了新诗的高峰。冯至一生致力于外国文学研究和推广,翻译了歌德、海涅、尼采、里尔克等德国文学家、哲学家的经典之作。
在北大时,系主任一个学年同全系同学大概只正式见一两次,那都是在典礼上和重要活动上,不外是讲讲话。不过,他讲起来,却完全沉浸在这些人云亦云的道理之中,特别认真,特别真挚,似乎不是讲出来的,而是从内心流出来的,头还轻轻地晃动一下,似乎有点沉醉,加上他声音特别柔和,带有明显的颤音与感情色彩,有时还将有的词语重复一下,不是在强调,而似乎是自己在体味、咀嚼,同学们对此还是颇有好感的,至少觉得他没有丝毫道貌岸然、板起脸来训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