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中国社科刘庆柱等12名全国科技文化界委员向国家递交了一份题案。题案中说,张伯驹是我国的文化名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为了避免国宝流失,不惜倾家荡产,用良知捍卫和保护了我国的文化遗产。解放后,张伯驹没有将118件国宝留给子女,而是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什刹海后海南沿26号,是张伯驹故居,他在这儿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世人赋予张伯驹诸多头衔,比如: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等等,他生前收藏并捐献给国家的《平复帖》等珍贵的书画,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名字相较于张学良、袁克文、溥侗等人来说,并不是那么被人所熟知。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曾评价张伯驹:“阅读张伯驹,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近代第一收藏大家张伯驹先生,1898年出生在河南项城,其父是张锦芳,6岁时,过继给了伯父张镇芳,张伯驹也是袁世凯的表侄。我国著名的古书画收藏鉴赏家、诗词学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现吉林省博物院)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1972年元旦,周恩来总理在接到陈毅几度昏迷的消息后,于深夜火速赶往医院,在病房与陈毅闭门长谈。追悼会开始前,大家以为毛主席不会来了,没想到,就在距离追悼会开始的一个多小时前,毛主席突然决定要参加陈毅的追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