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位于河北省故城县的3D打印民居。本报记者 康朴摄3D打印的“祥云福鹿”雕塑。本报记者 康 朴摄郝永强展示他制作的3D打印定制型骨盆重建假体。受访者供图郝永强(右一)与团队工程师探讨手术规划及3D打印个性化假体设计方案。
3D打印工艺是指由机器自主“打印”连续的一层层软性、液体或粉末状材料,这些材料会迅速硬化或融合,从而形成三维固态物体。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3D打印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广泛应用于制造、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
参考消息网5月2日报道据时事社网站4月25日报道,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医院4月24日宣布,研究人员使用“生物3D打印机”成功帮助3名手指神经受损的患者实现了神经再生。在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将由3D打印机打印的“神经导管”移植到患处后,3人均恢复了知觉,据说已经重返工作岗位。
参考消息网11月10日报道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11月5日报道,有朝一日,一种利用声光的快速3D打印形式将可以制造出由人自身细胞制成的人体器官副本,从而可以在上面进行一系列药物试验。传统3D打印机在一个坚硬的底座上开始打印,层层叠加。
参考消息网4月26日报道美国《财富》杂志网站近日报道,3D打印器官可能很快变成现实。主要内容编译如下:去年,在得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医生阿图罗·博尼拉小心翼翼地为一名天生没有右耳的20岁女士移植了一只外耳。这是按照她左耳的大小和形状对称制造的。
通讯作者单位:Guangzhou Municipal and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Target & Clinical Pharmacology, The NMPA and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piratory Disease,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and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春节将近,不少市民开始打算和家人一起拍一张全家福。这两天,记者走访发现,苏城悄然流行起了一种全家福的“升级版”——3D全彩真人手办。在3D真人手办店中,不到3秒即可拍摄完人像,通过专业 AI 建模、3D 打印,12 天左右就可以获得一个“微缩版”的自己。
包括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在内的研究团队,首次开发出一种可“按需打印”且能与人体相容的器官构建模块。这将为研究各种疾病进展和相应疗法带来极大助力。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上。该成果的关键是一种具有可控机械性能的生物材料,能与各种人体组织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