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近日再次上新,这一次,用时下流行的潮玩机甲还原青铜器,青铜“觉醒”,文物“新生”。青铜机甲的设计原型为国博馆藏的两尊青铜器——四羊方尊和“妇好”鸮尊。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的“夏商西周时期”区域,陈列着一个“周边各族”器物群,来自四川三星堆、江西吴城等地的青铜器静静地躺在玻璃柜中,其中有一件展品,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四羊方尊。作为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四羊方尊造型逼真、工艺复杂,堪称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的典范。
它们不仅牵引了人们最多的目光,既是文博小白直奔的重点,也是所在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骄傲。中国国家博物馆拥有藏品140余万件 ,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当代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变化不同方面的内容,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6000件,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全面系统完整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典藏宝库。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负有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文化客厅。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主题邮局,游客在明信片上盖章留念。 史晓宇摄主题邮局,主要指中国邮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将传统邮政服务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特色邮局。这些主题邮局以别具一格的装饰风格、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独具特色的集戳盖章等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到访参观体验。
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云鬓珠翠,礼和万方。文物不仅述说着历史,也蕴含着华夏文明的丰富情感。当文物穿越千年,与当代潮流碰撞,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国际博物馆日到来前夕,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去看看吧。
商代是中国第一个有信史的时代,其陶器、玉器、青铜器、文学、文字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中青铜器以其丰富的形态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简约的造型到后期复杂的设计,商代青铜器展示了审美观念和社会理念的深刻变迁。
△殷墟博物馆外景殷墟博物馆一楼的子飨餐厅甲骨文面条受到大家的喜爱很多网友在“打卡”的同时还纷纷在社交平台晒图据了解,甲骨文面条是以可食用的墨鱼汁将甲骨文字印到面条上制成面条煮熟之后文字不散 面条不糊△工作人员晒出的面条,快来认一认写的是什么每根面条上的甲骨文字各不相同“大吉大利”
中国国家博物馆历时近一年筹备的“数说犀尊”展览正在展出,备受关注。它以数字化手段全方位解读一件文物,这便是国博的代表性文物——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这件犀尊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究竟特别在何处?古物中又有多少“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