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8日著名华人听觉科学家曾凡钢教授在美国声学学会杂志发表了题为Celebrating the one millionth cochlear implant的文章,宣布全球人工耳蜗植入病例数量已超百万,是迄今为止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最成功的神经刺激假体。
第五批国家组织耗材集采正在路上,已确定人工耳蜗为集采品种之一。价格动辄数十万的人工耳蜗一直是新闻的常客。作为迄今为止开发得最成功的“神经假体”之一,人工耳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吧.人工耳蜗是什么,它是助听器吗?
3月6日下午,5岁男孩洋洋在蓬江区永胜新村至五邑城路段不慎丢失人工耳蜗外挂机,这让有听力障碍的他再次陷入无声世界。据洋洋奶奶回忆,6日当天有点下雨,孩子自己骑着滑板车,从蓬江区白沙街道永盛新村出发,去到五邑城。
难以置信!一个小小的人工耳蜗,竟然要30多万!而且大部分都是国外进口的。没办法,再贵你也要买。正所谓“十聋九哑”,如果听不见外界的声音,那也学不会说话。那么,人工耳蜗到底是什么?为何这么贵?我们的耳朵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其独特的构造。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看不见或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对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2021年8月,浙阿两地共同计划用3年时间免费对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0至18岁符合条件的视力、听力、言语残疾儿童开展康复救助,让孩子们重见光明、重获新声。
风吹树叶的窸窣声,洗衣机运行的轰隆声,车水马龙的嘈杂声……29岁的赵蚰竹每天都在学习捕捉世界上不同的声音。4岁时,赵蚰竹被确诊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左耳和右耳的听阈值分别在110分贝和90分贝左右,在医学上被判定为重度神经性耳聋。从那时开始,她只能靠着右耳仅存的微弱听力探索世界。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郑州全城寻找的3岁儿童的人工耳蜗找到了",让人在欣喜之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人工耳蜗丢失,需要开颅才能重新做匹配?在电子设备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方式是不是太过低效且残酷了,有没有其他更有效的的办法更换耳蜗呢?
12月19日,一则“弟弟丢失价值20多万元耳蜗,重配可能需要开颅手术”的求助刷爆朋友圈。不少网友出于善意而主动转发。但是,针对家属的描述,诸如“人工耳蜗价值20多万元”、“丢失后需要开颅手术”等信息,不少人提出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