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礼论》中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这些话虽然具有一定的思想糟粕,但其中蕴含的“孝道”却影响了中华文化几千年,让上至权贵、下至贫民,都以隆重的葬礼来彰显对逝去亲人的情感。
红白喜事儿吹唢呐的传统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已经沿袭上千年,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及农二代、农三代思想观念日渐转变的趋势下,老一辈农民依然对像吹唢呐这样的传统习俗特别看重。可以说,恰恰是老一辈人的坚持与较真儿,多种传统习俗与文化才得以流传至今。
关于这一做法,说法不一,普遍认为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传统,人走了就应该请人吹奏有的认为,这是传统习俗,表达对逝者的不舍和哀悼,能够营造悲伤的氛围,同时也能起到通知亲友的作用,还有的认为老人去世是新生的开始,唢呐是为逝者离开引路用的,总之众说纷纭,但是群众普遍认为是理所当然。
1月31日,农历正月初四,黔东南州剑河县太拥镇寨甩村寨甩自然寨芦笙阵阵,飞歌悠扬。当日上午10时许,居住着百余农户的寨甩自然寨,迎来了百余名回娘家拜年的姑妈。姑妈团队中,有的挑熟糯米、鲤鱼;有的担鸡、担鸭、担水果;有的挑米酒和红鸭蛋等等。
为烘托春节节日氛围,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民间木鼓舞、民间芦笙舞传承活动的广泛开展,贵州省剑河县将于2015年2月22日(即农历正月初四),在阳光广场举办第一届民间木鼓舞和民间芦笙舞比赛活动。
新华网贵州频道11月23日电 11月21日是农历的十月初十,亦是苗族同胞的十月节,其意义等同于西方的圣诞节。这一天,剑河县久仰乡的巫溜村热闹非常,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十月节,这个拥有2208人的偏远小村落迎来了外来客一同欢度此节。
3月25日,黔东南州剑河县岑松镇岑松社区对门村举行民族歌舞文化节,来自周边村寨的少数民族群众纷纷身着民族盛装齐聚该村,踩芦笙、对山歌,享受节日氛围。村民们吹着芦笙前往节日现场(万文杰 摄)节日期间,剑河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们为现场群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舞蹈表演及歌曲演唱。
曾经我们对唢呐有着刻板印象,认为只有红白喜事的时候才用得到,但如今在互联网上,唢呐不光大受欢迎,并且还成为了一种梗,让很多年轻人都爱上了唢呐。百鸟朝凤 Hundreds Birds Worshipping The Phoen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