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9日,拥有全球最大“人造太阳”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与中核集团中核工程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签署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这是中国在成功安装其“心脏设备”真空杜瓦之后,再次承担其核心设备的安装任务,ITER项目也就此取得巨大进展。
1月20日,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了新纪录。这一位于安徽合肥的实验装置,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什么是“人造太阳”?这一实验突破究竟意味着什么?人类离核聚变发电还有多远?
《科创板日报》1月14日讯我国核聚变领域研究又有新进展。今日,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消息,该院大科学团队成功研制强流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经专家组鉴定,“赤霄”参数达到设计指标,也使我国成为继荷兰之后国际上第二个拥有此类装置的国家。
央视网消息:1月20日,中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人造太阳”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突破?
美国能源部主任:中国在可控核聚变上的进展,让我们感到沮丧。7月8号,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就发文称,中国的核聚变支出远超美国,美国能源部的相关实验室主任让.保罗·阿兰因此直言:中国远超美国政府的核聚变预算,以及以美国10倍计的相关科研人才,正在将美国在核聚变上的长期规划变成事实,这种感觉让人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