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语□潘姝苗春天是一尾轻灵的燕,剪开冬的繁冗,掠过暖意融融的田畴,偏爱这惆怅连绵的雨,叫人衣不沾身,透出瑟瑟薄凉。胜日寻芳,光景无边,在这样明媚一新的春天,原本看似无心的我,也会不动声色地储备风情。翻开衣橱,有去年换季讨巧来的衣裳,现在拿来应时应景,倒有别样情趣。
当时年少春衫薄,春衫是静态的,可它们尽力尝试着动态的告知,遇见是一件多么值得期待的事情。纯粹的事物总是会让人心生喜爱。比如睁开眼睛看见世界时的第一眼,瞳孔中盛满了最大的好奇心和模模糊糊的倒影;比如动物们对于爱的表达,哪怕是害羞别扭的个性也依旧愿意用亲吻来诉说喜欢你。
继而嗫嚅着说,我不是,真不是,幼时家里哪有许多书可读,更别说书香门第了,她一定是记错了。真是冤枉,天可怜见,我家世代务农,族谱已不可考,不知祖上是否出过一两位读书人,反正我是知道的,祖父人称“大胡子”,想来没读过多的书。
贺岁电影《唐探3》,在今年竞争白热化的春节档,吸金45亿,目前仅落后于票房冠军《你好,李焕英》;而豆瓣评分则只有5.6!可谓是典型的叫座不叫好。虽然毁誉参半,主创于细微处的用心还是功效卓著。其中一位日本演员,成功带来一波回忆杀。他就是三浦友和。
这首诗究竟是谁写的苏老师真的没有兴趣研究,不过居然有人把“泪湿春衫袖”里的“春衫”注释为“年少时穿的衣服”,这实在让我感到不解。春衫,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衣衫,当然可以用来”借代“,毕竟借代是诗词里的常用修辞手法。我分析过《元日》里的”屠苏“就是用来借代”千家万户“的 。只是任何的分析都要建立在上下文的结构与逻辑之上,这至少是我的观点。这首《元夕》写的元宵节本是春天的节日,此时穿的衣服自然就是”春衫“。苏老师还查了众多含有”春衫“的诗词,不夸张地说都是指春天的衣衫。那么所谓借代”年少时穿的衣服“甚至指代”年轻时的自己”的说法又从哪里来的呢?
直至最近在《大奉打更人》读到许银锣在那个楼下感叹读到这里时突然心有所感,马上搜这是谁的诗词。他年轻时也曾游历四方, “扣角干名计已疏,剑歌休恨食无鱼。辞家柳絮三春半, 临路槐花七月初。江上欲寻渔父醉,日边时得故人书。青云不识杨生面,天子何由问子虚。”
江南的美景不仅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去游玩欣赏,吟诗作画,但是我却不一样,那个青春年少的自己,穿着薄薄的春衫,衣衫随风飘摇,风度翩翩,我骑着白马,依靠着小桥,我的英姿焕发,吸引了旁边小楼里无数的女子,都在向我招手示好。
少年与老年相对,是介乎童年和青年之间的年纪。中国人不乏少年意趣,对少年的赞叹、回忆和追寻,在中国文字的海洋里俯拾皆是。从碎叶城一路走到长安,“谪仙人”李白狂狷睥睨、豪气干云。据说他少时曾与恶少缠斗街头,如《侠客行》中所写“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