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节目,由“南北天籁”和“吉庆有余”拉开了“传承之夜”的第一幕。虽然“吉庆有余”最终未能走进“传承之门”,但是这个项目的精彩程度以及它蕴含的文化价值令人难忘。这个项目依托于“古彩戏法”,把提线木偶和传统相声结合在一起,文化元素丰富多彩。
中国古彩戏法历史久远,自南宋以来杭州的瓦舍、街头以及喜庆堂会都有演出。变戏法都遵循传统,一直穿大褂表演,表演前必须上、下、反、正都要亮相,把盖布里外让观众看过。艺人讲究“八字真言”,称为“捆、绑、藏、掖、撕、携、摘、解”。
“非遗”小档案古典戏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述人古典戏法传承人肖桂森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魔术是西方人的专利,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法的历史以及精彩程度,与西方魔术相比毫不逊色。中国古典戏法又称“古彩戏法”,汉唐时称“幻术”,宋代称“藏挟技”。据记载,古典戏法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08年。
大年初三,厂甸庙会北京民俗专场表演,古彩戏法表演者在人群中变出一条鱼。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老艺人许明福在厂甸庙会上表演口技,他可以发出50多种动物的叫声。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杂技抛石锁演员将17斤重的石锁抛到空中并接住。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时代使命,集中精力推出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戏法作品,8月27日,“2023鱼龙百戏电视戏法节”大型电视主题活动在天津广播电视台举办。
创维冠名爱奇艺的《大魔术师》已播出过半,网络反响热烈。节目可谓大明星、大制作,将舞台魔术融入丰富的剧情表演,魔术师与明星搭档演出,节目制式非常新颖,将魔术节目无前例的推向巅峰。感受美轮与魔幻之余,不免想起我们的古典戏法,有着悠久传承的中式古典魔术,相比之下,难免有所唏嘘。
大河网讯 “列华灯、千门万户……”,新春期间,河南开封的夜晚,街道上盏盏花灯迎来送往,述说着古都汴京的繁华,也记录着那段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历史。而“汴京灯笼张”00后非遗传承人柴奕彤,如坚定的追“光”者般,跟随着祖祖辈辈的步伐,踏上这条传承非遗之路。
曾国珍,杂技演员,1905年生于湖南省新化县。进入到60年代,特别是十年动乱时期,魔术被看作是迷信思想的毒草,各杂技团被勒令取消魔术节目表演,强迫魔术演员下放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在观众强烈要求下,杂技团会安排几个小型魔术节目,但规定只许变出几条标语口号,演出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央视网消息:天津古文化街位于天津老城东门外的海河西岸。春节临近,这条老街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数百年前天津的历史风貌和岁月沉淀后文化传统,依然在这里赓续和传承。这几天,“津港印象”展示体验馆在天津古文化街宫前广场落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