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为了纪念那些战死将领,朱元璋决定在鸡笼山上建一座功臣庙。但由于诸将功劳大小不一,朱元璋把所有的将领(包括阵亡的和健在的)搞了个排序,用朱元璋的话说“死者像祀,生者虚位”。
太庙最早起源于夏朝,其实就是皇家祠堂用来供奉皇室祖先牌位的地方。一个人死后要是牌位能放进祠堂里,和皇帝的祖先们一起被供奉,就叫“配享太庙”。因此进太庙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才行。不过古代大臣也是有机会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终清一朝,大概有七八个文官获得了文正这个谥号,但是以汉人文官能够配享太庙的,只有张廷玉一个人,其他的人要么是满清贵胄,要么人家有着赫赫军功,本身是个汉人,就是被统治阶层,而且还是个文官,没有尺寸之战功能够配享太庙,那雍正确实是对张廷玉极端的恩宠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臣,在晚年还落得个被抄家的命运,甚至差一点,配享太庙这个资格都被剥夺了,这是为什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说一下什么是“配享”。配享通俗地说,就是在祭祀的场所,在主位神牌的两旁供上地位稍低的人的神牌,作为配角,与主位神牌共享供奉的香火。配享在我国由来已久,比如在孔庙中就有“四配”,这四个人都是孔子最有成就的弟子。后来还有“十二哲”,这十二个人也是被历代推崇的先贤。太庙是指皇室的家庙,里面供奉着历朝皇帝、皇后,以及功王功臣。但在说法上是完全不同的,帝、后作为太庙的主角,称为“升袝”太庙,其他人只能称为“配享”。
话分两头,先说张动这边。挂了电话,张动下意识地四下张望。他已种下心锚,觉得周围肯定有人眼看着他口不择言,闯祸,出丑,却故意不提醒。背后不由泛起一股寒意。可是,刚才话说得那么绝,跟XLX彻底闹掰,已经没有退路了。就算做错了,也只能咬牙扛住,将错就错下去。
随着重新科考落幕,考题泄露案也水落石出,主考官张廷璐,就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张廷玉的亲弟弟,被关进了大牢。一时间,胤禛的御案上摆满了保诺敏与张廷璐的折子。胤禛迟迟没有表态,一直在等,林夕清楚,他在等张廷玉的折子。等了好几天,终于在一天深夜,张廷玉进了东暖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