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23年5月2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3年第12次室务会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同意,现予公布,自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
9月14日消息,为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
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自8月15日起施行。《办法》提出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明确了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总体要求。
人工智能生成作品是否当由版权法规制,以及如何兼容版权法的制度和理念对其进行可版权性评价已成问题。人类作者中心主义主张在人工智能生成作品司法判例和理论中普遍存在,作为可版权性前提的这一论断可能导向一种粗糙的人工智能工具论解释,同时导致版权激励失衡。
4月1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引发广泛关注。业内人士对此早有预期,不久前在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AIGC产业论坛上,重视AIGC的合规性就是热议的话题。
◎实习记者 裴宸纬 本报记者 吴纯新自OpenAI推出生成式大语言模型ChatGPT以来,国内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层出不穷。其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莫过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是否具有版权?“著作权保护对象是作品。
《关于适用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8月1日起实施。明确将适用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范围扩大至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疾病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主要险种,增加了产品保障内容,提高了灵活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规定》8月1日起施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蔡姝越,实习生 王海晴 上海报道编者按站在2024年,AI带来的版权问题日渐白热化,国内外已有不少案件涌入司法并落槌,争议、担忧、混沌……新产业与旧秩序缠斗在一起,左右互搏。训练数据版权侵权何解?生成物是否为作品,谁拥有著作权?生成物侵权责任如何划分?
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人通过利用、分析海量数据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并在学习、训练过程中可随时接受用户指令,生成内容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越来越具有自主认知和创造能力,其法律地位若得到全部或部分承认,可通过购买保险、选定监护人解决其责任能力问题。
目前,市场上有大量人工智能软件和平台,生成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内容,并通过互联网渠道分发,用户有时难以分辨内容是由自然人创作完成的还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受版权保护吗?版权该归谁?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暗藏侵权风险,如何监管?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凭借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受到各界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更为复杂的风险及挑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前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将于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刻演变,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加速,智能产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改变全球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得益于人机互动技术的进步和大模型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大语言模型的应用。
AIGC的版权归谁?AIGC的版权保护对原有的法律框架是否会形成冲击?未来应该如何解决AIGC带来的一系列法律与伦理问题?文|闫佳佳 朱耘ID | BMR2004封面 | 摄图网你还记得《太空歌剧院》这幅画作吗?
AI时代,数据安全治理需要做到全程管控。在一些专家看来,“如果靠过去一些成熟的技术去解决现在的问题是很难的,今天只能通过‘用AI对抗AI’的方式,才能解决内容安全的问题。”——————————美国一项新提出的法案,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大模型时代数据安全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