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太阳炙烤着大地。6月24日中午,烈日当空,长清区五峰山街道王峪村,刘春晓一手拿着水带,一手拿着阀门,正在组装微型喷灌设备,他已经在地里呆了6个钟头。这边,天桥区桑梓店街道维地农场,农场主荣维地正在玉米苗前查看,早在半个月之前他就种上了玉米苗,现在大田里一片绿油油的景象.
界面新闻记者 | 赵孟极端干旱天气正在席卷河南,农业生产首当其冲。在这个被高温和干旱笼罩的夏天,河南的田野上,一群特殊的“护田使者”——专业浇地人,在抗旱救灾一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8岁的开封通许县农民郭东亮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秋天种了大半亩大蒜,由于种植后没浇透水,就覆盖了地膜,好多大蒜一直没有长出来,有经验的地邻告诉我们,应该再浇一遍透地水,等蒜长出来再投眼。我们的那半亩多菜园子,因为自己忙于生意没有空,所以一直种着小麦。
在农村浇地寄托了乡亲们对于土地的一份浓浓深情,就如同我刚刚写完的那篇散文《赶场,打场,扬场,看场》,农村的场院是表征农人们丰收年景的场域一样,浇地也是蕴含和表达着鲁北故乡农村的那些乡亲对美好年景的期冀和盼望。
三伏天庄稼浇水这些细节你知道多少? 在农村,三伏天可是庄稼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农民朋友们农事管理能力的一场大考验。这时候,给庄稼浇水这件看似简单的事,实则暗藏玄机。听老一辈细细道来,其中的细节真的一点都不能忽视。 一、浇水时间的讲究 老一辈常说,三伏天浇水,时间点就是头等大事。
6月18日晚8点,眼看天就要黑了,高唐县鱼邱湖街道的种粮大户李金阳还拿着卷尺,在地里东奔西走。1994年出生的李金阳是高唐县鼎昇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总共流转了800亩地,现在正忙着给位于罗庄村的200亩地浇水。
父亲告诉我,今年由于干旱,一亩最多也就1100斤,和去年相比,亩产少了一百多斤。虽然我们已经离开了农村,但乡下还有很多亲人生活在那里,尽管我们的脚底不会再沾满泥巴,但对很多农村出来的人而言,对土地和庄稼的感情依然很浓郁。
“从年初的返青水,到年末的越冬水,今年村里的农田灌溉可省下了不少功夫。” 孙洪卫站在地头,讲起浇地这个累活,脸上没有了以往的愁容。孙洪卫是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孙楼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村中的农田灌溉是他这几年最头疼的事,“俺们村种地的农民大致分两种情况:地少的岁数大、年轻的地又多。
笔者出生于农村,至今家中尚有些许薄田,所以工作之余农忙之际干些农活在所难免。在所有的劳动中,我最不愿意干的农活恐怕就是浇地了。其实,所谓的农民靠天吃饭,对于故乡鲁西南一带的定陶而言,更多的还是抗旱,自我记事起我们这一带基本上没发生过洪涝灾害。
6月12日,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沂南县岸堤镇局埠村西的一处泵房内,村民公永生和左士忠正在安装变频器,“装好就能浇水了。”局埠村1600亩耕地,种着玉米、花生、大豆还有大姜。“天是挺旱的,但俺村有3眼井,浇地不成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公方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