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三穗竹编工艺可追溯至明末清初,2007年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工序繁杂,图案无固定,由工匠按客户要求设计编织。据非遗传承人杨杜娟介绍,从选竹(砍竹)开始到编制成品,大概需要30多道工序,倾注了手艺人的全部心血在上面。
来源:【赣南日报】瑞金竹编是一种地方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它取材于瑞金盛产的毛竹,是竹编艺人结合生活经验,加入艺术构想,经过一系列复杂工艺制作成。工艺精良的瑞金竹编,形象质朴,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期有声海报,让我们一起走进瑞金传统竹编工艺。
在儿时记忆里夏天除了电扇、盐水棒冰和西瓜外绝大多数的“凉快”都是妈妈手里的大竹扇给的如今家家空调的时代传统竹扇却始终存在它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非遗手工艺竹编,是一项充满趣味的活动,在工业机械生产盛行的大背景下,感受“沉
近年来,江苏省兴化市陈堡镇蒋庄村民间老手艺人殷荣宝利用竹子编出多种造型精美且实用的竹编产品,在大力弘扬传统竹编技艺和传承地方非遗文化中,为乡村振兴助力。他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篾匠,70年来一直坚守这一传统手艺,编织各类竹编产品供应市场。
日前,一场以手工竹编艺术为主题的“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活动在高州市东山小学的大操场举行。活动由高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高州市长荣文化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本土非遗文化,了解传统劳动技艺。
为了激发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品味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7月26日,市北区四方街道上四方社区联合社工站及常春藤社会服务组织开展了“巧编细织,‘竹’梦一夏”亲子非遗竹编体验活动,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首先,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了竹编工艺的历史、制作流程以及主要特点。
近日,秋月居委开展“指尖传承 非遗竹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也可以让非遗精神在青少年身上传递下去,进一步推动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从一根竹子到一个竹编作品,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上海普陀素有“赤色沪西”的美誉。如何传承发掘好辖区内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让沪西文脉更好地焕发出时代的新颜?普陀区文明办推出了文明“星”引领计划,招募先进典型、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教育工作者、社区达人等,成为“文明播种人”。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唐文曦盛夏时节,走进瑞昌市南义镇,沿途树木郁郁葱葱,万亩竹林随风摇曳。街道两边,不时能看见妇女坐在家门前忙着编织,一根根粗细各异的竹条在她们的手指间翻飞,经过穿、插、绕、锁等多个技法编织后,一个个精致的竹编用品便初具雏形。
传统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于是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实践中,人们发现竹子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并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