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7月18日晚,素有南天王之称的陈济棠,借由英国战舰的保护,携家带口由广州前往香港。望着一望无际的珠江水,陈济棠感慨万千,他怎么也没想到,蒋介石竟然可以不费一枪一弹,仅仅通过斗智,就拿下了他苦心经营了八年的广东。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风云变幻,“南天王”陈济棠对于广东地方建设还是有一些帮助的。陈济棠,民国时他是著名的“南天王”,在1929-1936年他主政广东,对于广东握有很大的实权,甚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指令也多有不从,他和阎锡山一样,致力于地方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划和思想,他制定了《广东三年时政计划》,大力发展广东地方经济,在他当政的时间内,广东本来就发达的民间实业再一次迅猛发展,广东民间的近代工厂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达到几千家以上之多,按照当时人口比例,预估平均每50人就会拥有一家商店,物价水平持续下降,人民购买力能力值逐年上升。
【图1,《连阳标统:广东十虎坐地虎陈济棠》节选:下午5时,猪棠发了一个最后的电报给大头鱼作为谢幕致辞:“幄奇兄,棠诚信未孚,现决卸膊。此后对于救国责任,广东治安,袍泽维系,偏劳吾兄独负其责。望善为之,以补吾过。”
【图1,《连阳标统:广东十虎坐地虎陈济棠》节选:据八十年代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李洁之后来回忆:“当时,陈济棠在广东梅县,五华,韶关及江西赣州,大余等地,均建有机场,共有70多架飞机,而他仅派了侦察机队中央苏区进行侦察,并未出动轻型战斗轰炸机。
而陈济棠是广东的地方军事实力派,当时主政广东,胡汉民作为一介书生,不同于其他南京政府高官,生活简朴、工作拼命,有着自己对三民主义的追求,胡汉民并无军队,他需要借助陈济棠的军事力量来施展其政治理想,而陈济棠在党内资历没有胡汉民深,粤军中也在李济深、陈可钰之下,同辈的也还有陈铭枢、张发奎、黄琪翔等人的竞争,陈济棠非常需要胡汉民的声望和影响力来维系其在广东的统治,这是两人基本需求的互补,但我们可以预见,胡汉民、陈济棠两人在政治理想、革命视野、理念和抱负上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胡汉民希望借助广东、西南各省的力量以武力反蒋、积极抗日、自己回到全国政治中枢,完成总理遗教的阐释,而陈济棠很明显只想在广东呆着,做好广东地方的经济建设、保境安民,巩固其在广东的统治,并不想直接以武力和中央对抗。
陈济棠,1890年2月12日出生在防城县。父亲是前清季秀才,教书多年。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的第一次东征中陈济棠率军以日行60公里的速度赶,击退了陈炯明的“救粤军”东路总指挥,第一军军长林虎,救下了蒋介石。
前几期的文章我们围绕九一八事变展开了一番解读,至此,围绕九一八事变的内容告一段落,从这一期起,我们将围绕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这段时间中国大地上国民党的各方势力在走向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的道路上都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展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