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桐城有一条小巷,长不过百米,宽约两米,既无门店铺面,也难作为探幽之地,然而几乎每个到桐城旅游的人,都会来这里“打卡”,这就是六尺巷。一条抬眼就能望到头的巷子,为何会吸引这么多人到来?这还要从300多年前的一场邻里纠纷说起。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有一天,他收到远在安徽的家书,书信上说,张家人与吴姓的邻居因为争三尺宽的宅基地发生了纠纷。张家人认为,本来就是你的错,走到哪里都是自己有理;吴家人却想,你家有人在京城做官又怎样,别以为能称王称霸,我这次是无理也要搅三分。
中新社合肥10月19日电 题:安徽桐城礼让风 六尺巷中见天地作者 张俊 傅天骋在安徽省桐城市的市中心,有一条长约百米的巷道,叫做“六尺巷”。这条巷子并不宽敞,却因为一段跨越三百年的“礼让”故事而远近闻名。
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一条笔直窄巷,不过两米宽、百米长,既无小桥流水,也不蜿蜒深邃,却是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六尺巷,有一段引人深思的历史故事。
来源:【濮阳日报】因“让他三尺又何妨”而成就的“六尺巷”,是安徽桐城的一张文化名片。这条六尺窄巷,位于桐城市中心,直来直去不过百米,没有胡同那般蜿蜒深邃,也装不下喧嚣嘈杂的商铺门面。青砖黛瓦碎石路,头顶连天香樟树,几乎是它的全部。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住宅旁有一小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建房占用了张家的空地,家人写信告知宅基纠纷,张英看后回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人主动退让三尺,邻居见贤思齐,也退让三尺,便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称之为“六尺巷”。
“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 3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 贺词中提到的“六尺巷”,正是中华民族谦和礼让、和谐相处传统美德的一个缩影。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安徽省桐城市文城西路,有一条全长约100米宽约2米的小巷,这就是著名的桐城六尺巷。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24年,一次次考察,一次次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步履不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愈走愈宽广。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桐城六尺巷。诗书照壁前,总书记重温张吴礼让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