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央文明办、公安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中国科协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家校社合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学校在这个问题上面临更多困难,如家长群体总体文化程度不高、隔代养育情况多、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活动少等。面对上述困难,乡村学校在推进家校社共育方面该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爸爸妈妈能不能在我作业没做完时不要那么凶?我动作比较慢的时候能不能多一些耐心?”近日,在南师大吴江实验小学的一节家校共育班会课上,孩子们当着爸爸妈妈的面袒露心声。教育孩子无小事,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成长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研究所副所长张永撰写的《责任与共生:“生命 · 实践”教育学视野中的家校社协同》一书出版。该书属于“生命 · 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这套丛书由叶澜名誉主编,李政涛、王枬主编,作者团队均为叶澜引领的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研究团队成员。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一直备受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关注。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从整个国家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支撑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对家校社协同育人也要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冉云芳、袁晨晖、潘逸(苏州大学)“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在中国特色教育实践中生成的育人智慧,也是对更具凝聚力、更有执行力、更为融通化的育人机制提出的新要求。“五育”融合不应只是学校单方面的职责,“五育”的发展与融合推进,需要多方主体协同发力。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家校社“教联体”建设,落实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育人责任和相互协同机制,增强协同育人共识,提升协同育人实效,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