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由山东大学张蕴岭教授领衔撰写的《国际区域认同研究》正式出版,成为“区域国别学丛书”的第三本专著[①]。这套丛书旨在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国别学研究体系和分析框架,以推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持续深化。
当前,有关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探讨日渐成为热门话题。事实上,区域国别学不仅是“大学之学”和“书斋里的学问”,更是“大国之学”,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和经世致用特征。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区域国别学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区域国别研究以特定域外国家或地区为研究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度展开剖析。其目标在于构建全面且系统的域外知识体系,这一使命不仅承载着以国别地域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刻内涵,更具备助力社会各界应对国际化转型的关键功能。
中 共 中 央 党 校 学 报。——浅谈区域国别学的若干基础理论资源。基于学科的交叉属性,区域国别学的理论体系必然建基于多学科的理论资源,而世界史、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中的理论资源尤其适合区域国别学的理论建构之需。
作者:庞大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2022年9月,最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在交叉学科门类中设置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作者:李建军(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历史学院副教授)自2011年至今,短短十余年,区域国别研究在全国近200所高校分批铺开建设,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是国家高瞻远瞩布局、自上而下推动的产物,也是高校不负时代重托、协同努力回应的结果。
近日,“区域国别交叉研究与智库建设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开幕式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表示,区域国别研究需要强调语言、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领域的交叉学科融合,研究者既需要精通某一领域,又要对相关领域有所涉猎,形成全面、深入的学问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主义理论在不断汲取国际关系理论精华的过程中,先后进入旧区域主义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阶段。进入21世纪,区域主义理论在非西方导向和比较转向之下既取得进展,也存在不足。区域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可以为区域国别学理论构建提供新思路。
小 i 导 读随着第一批学位点的设立,我国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进入了机制性建设和发挥作用的阶段。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研究员姜锋撰文围绕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的内涵、外延及建设路径展开探讨,提出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实务决策服务等方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
第13期大外交青年发展与实践启航项目班学员。编者按:本文系大外交青年智库第13期大外交青年发展与实践启航项目班“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传播实践专题”专题学员阶段学习与实践的思考。这确实是让人初闻不明所以,细品则知其中一二的学科。
《国际区域学概论》新书发布。中新网威海3月11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教授11日对记者称,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区域国别学丛书”开山之作《国际区域学概论》新书发布。
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学亟须在各相关学科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构整合的、融通的和有效的方法体系。目前,海外田野调查正在成为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基础性研究方法。规范的海外田野调查将拓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推动学科范式革新和理论创新。
编者按区域国别学是大国之学、强国之学。推进区域国别学建设与发展,是我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助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而作出的重大部署。自2022年9月教育部正式将区域国别学纳入一级学科以来,区域国别学的理论建构和学科建设驶入快车道。
作者:朱翠萍(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教授)近年来,国际局势诡谲多变,在“最大的确定性就是不确定性”的情形下,世界格局正加速演变,如何主动创造于己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研究。2022年9月,教育部正式将区域国别学纳入一级学科。
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类一级学科被正式纳入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成为蓬勃兴起的学科门类,并催生出一批以问题为导向、跨学科融入的区域国别学研究成果,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外交评论》双月刊系外交部主管、外交学院主办的国际政治类中文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刊。该刊以“立足中国看世界、放眼世界观中国”为宗旨,关注在“大国际关系”“大外交”学科范畴内的各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重对中国外交及其相关问题的研讨,崇尚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致力于理论探讨与政策分析的有机融通和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