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杨思敏生于江西丰城的一个普通家庭,两岁时的一场高烧使他不幸堕入了无声世界。渐渐长大的他发现自己和同龄的小伙伴的不一样,默默的伤心难过。8岁时,父母不舍的将他送到聋哑学校学习,在聋哑学校,他的心慢慢的打开了,通过学习,他可以用手语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
厨房灶台上火苗燃烧的声音,炒锅和锅铲快速碰撞的“嚓嚓”声,菜刀落在案板上的“咚咚”声……这是云南省玉溪市的一家烧烤店每天都会奏响的“交响乐”,只是店员们听不到,因为他们是聋哑人。点单、传菜……所有环节都要通过手语交流完成。
湘潭伢子黄禹尧是一名聋哑人,他的饮品店受疫情影响亏损。今年夏天,他抢抓夜经济发展机遇摆摊卖泰式奶茶,每天营业额上千元——“折翼天使”逆风飞翔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婷【名片】今年24岁的黄禹尧,是湘潭市岳塘区一名聋哑青年。
火锅店里,老板娘李楠楠事无巨细,每天都如此在店里忙碌着,一一指挥店员要做些什么。自2010年开业至今,这对90后夫妻先后为30位聋哑人士提供了就业岗位,在12年的经营中,二人克服了种种困难,在餐厅中架起了一座聋哑人与健全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央广网北京9月17日消息(记者王娴 刘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成都市武侯区有一家“无声餐厅”,即使是在最忙碌的时段,择菜、洗菜、打包、配送等一系列制餐流程,也总是在无声中进行。
唐桂林(右)是一名聋哑人,他炒得一手好菜,负责餐厅后厨 华商报记者 闫文青 摄 9月14日华商报A11版报道的榆林“无声餐厅”在读者中引起热议,昨天,有市民反映,在咱们西安,也有这么一家“无声餐厅”,经营者是两个聋哑人,门头不大很不起眼,但聋哑人的创业精神却让周围的许多人非常敬佩
曾智慧这家饭店“静悄悄”。傍晚时分,用餐高峰,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一家饭店里的顾客络绎不绝,但点菜、传菜、炒菜、结账……几乎听不到人声,人与人交流靠手势。——这是一家无声饭店,名字也叫“无声饭店”。老板罗瑞是一名残运会冠军,店里还有5名员工也都是聋哑人。
7月30日下午2点,成都市金牛区九里堤街道交桂巷,行人熙来攘往,临街一排餐饮门店十分闹热,唯有一家面包店很安静。这家面包店,一共有3位店员,他们都不是成都本地人,生活在没有声音的世界里,靠着手语与顾客沟通。半年前,38岁的汪武带着二妹从老家安徽利辛县来到成都开起了这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