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媛 在济南平阴县范皮村,手造笤帚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如今,村里只剩下五六个人在坚守着这份老手艺。85岁的郑庆富就是其中一个,也是年龄最大的。他做了一辈子手工笤帚,制作起来娴熟麻利,十几分钟就能做出一把结实耐用的笤帚。虽然眼下手工笤帚已经很少见,但是他的笤帚并不愁卖。
这植物可厉害了,没错,它就是农村大名鼎鼎的夜关门,这植物啊非常的珍贵,可惜了解它的人并不多。大家好,我是南方,在我们广东这边的农村长有一种非常珍贵的植物,长得也非常有特征,它的用途与价值也是非常的高,但是很多朋友还不认识,那么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认识并了解一下。
5月13日,赵县谢庄镇南龙化村,陈平义拢好竹枝,准备捆扎扫帚。 河北日报记者 白云摄5月13日下午,河北省赵县谢庄镇南龙化村。成片的梨树环着村,装好车的扫帚也准备发货了。这个有着4500多亩土地的农业村,除了众所周知的梨种植产业,还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扫帚加工集散地。
在常人的眼里,芨芨草只是路边或荒野的杂草,但在博湖县查干诺尔乡乌腾郭楞村村民买合木提·玉散眼里,它却是增收致富的法宝。买合木提·玉散积极抢抓商机,在合理安排农事后,变农闲为农忙,利用传统手艺扎制扫把销售市场。这种悄然而生的“农闲经济”成为村民增收致富助推器。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7日讯 扫帚,作为人们过去常用的清洁工具,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故事和记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清洁地面的方式也已经多样化、现代化。然而在滕州市官桥镇前掌大村,68岁的王宜本却依然在坚守着这份老手艺。扎笤帚最主要的两道工序是捆紧和削齐。
中新社石家庄5月12日电 题:河北赵县“金枝扫帚”出圈记作者 牛琳 俱凝搏在河北省赵县谢庄镇南龙化村,每年有数千吨竹枝从浙江、安徽运往这座中国北方村庄。这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扫帚加工集散地,运来的竹枝被村民们制作成扫帚,销往全国10余个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