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它陌生,是因为僭主和僭主政治都是古希腊城邦政治特有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很难找到相同或类似的例子。亚里士多德根据古希腊诸城邦的政治体制和结构特点,将城邦的政体分为两型六种,其中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是正常政体,而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则是变态政体。
文|格瓦拉同志从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并改国号开始,到顺帝妥懽帖睦尔退出中原为止,元朝立国共98年,前后共经历过10位皇帝。在这些皇帝当中,最窝囊的皇帝非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耳莫属,此君被悍妻和权臣压制,最后郁郁而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窝囊皇帝的生平。
公元前704年,当时楚国已经是一个实力强国,但是还是子爵的名号,楚武王就要求提高爵位,但招到周天子的拒绝,楚武王大怒于是当即自称王号,称为“楚武王”,楚武王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当时还有比楚国实力更强的齐国,晋国他们都不敢称王,为什么楚武王敢称王?
法国政治思想家邦雅曼·贡斯曾这样评价僭主制:“如果说在专制统治下人们还拥有沉默权利,那么在僭主政治下人们连沉默的权利都丧失殆尽,僭主政治不仅摧残人身体,而且还侵入人灵魂的最深处,迫使他对自己良心撒谎,从而剥夺被压迫者最后一点安慰。”“僭”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解释是超越本分,古时指地位在下的人,冒用地位在上之人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三国志》中记载:十二月,诏曰:“艾曜威奋武,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枭其鲸鲵,使僭号之主,稽首系颈,历世逋诛,一朝而平。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其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子二人亭侯,各食邑千户。”
关于一些历史人物以及古代国家的称呼,就如同现代人也会有外号、乳名、大名,古代在此基础上,还因为交通通讯不便利以及对君主的避讳,还多了许多讹传和同音不同字的称呼,而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很多在古代耳熟能详的称呼,到了后世就不再常用,同时一些古代国家灭亡之后,胜利者往往也会更习惯用他们常用的称呼去记载。
来源:【赣南日报】□赖婷 朱坚2023年,笔者一行在赣州市第一中学考察时,于笔峰山一侧用城墙砖砌筑的堡坎处,发现了一批历代的铭文城砖,其中有一款“赣州府嘉靖二十六年造城砖 长一尺阔五寸厚二十五分 计重十五斤 每百价银二钱 窑匠许德盛等”。
考古学之外,我们对于传统社会(图像、电子记录时代之前)的系统了解基本上是依靠口传和文字记录,前者不稳定,故以后者为主。文字记录的主体是文献,文献中最重者为典籍,尤其是与传统社会发生过剧烈互动的“经典”。文字的出现和应用是革命性的,经典的形成也是一样,它们都是塑造传统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