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自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至今已近两周年。FAST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为FAST科学产出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2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北京时间2024年9月25日,正值“中国天眼”FAST落成启用八周年之际,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FAST核心阵科学和技术研讨会,共同谋划FAST核心阵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当天,FAST核心阵试验样机建设正式启动。
近日,由贵州射电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主要完成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动反射面技术创新与实践”入选为贵州省2022年度十大创新成果之一。依托对“中国天眼”的不断探索,中国在射电天文研究领域走得更远了。
“中国天眼”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英文缩写为FAST,是我国独立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2017年10月,“中国天眼”宣布发现首批新脉冲星。
中国天眼FAST快速射电暴优先和重大项目科学研究团队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运行的FAST,开展了对FRB 20201124A的深度观测,获得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快速射电暴偏振观测样本,首次探测到了距离快速射电暴中心仅1个天文单位的周边环境的磁场变化,对确定快速射电暴中心引擎机制迈出关键一步。
“中国天眼”发现迄今最远中性氢星系“中国天眼”夜景(无人机光绘)。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中国天眼”FAST近期发现了6个距离地球约50亿光年的中性氢星系,这是人类迄今直接探测到的最远的一批中性氢星系。
利用“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北京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学者共同观测到了一次快速射电暴,获得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快速射电暴偏振观测样本,并首次探测到了迄今为止距离快速射电暴中心最近的周边环境的磁场变化。
来源:央视财经 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并对外发布,截至2024年11月,位于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自调试以来,已经发现的脉冲星数量突破一千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其中包括大量的毫秒脉冲星和脉冲星
9月25日,首台核心阵试验样机在吊装中。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新华社贵阳9月25日电(记者欧东衢、郭可树)25日10时30分,距离“中国天眼”不到3公里的一处山头上,一台40米级的射电望远镜正在进行吊装,这标志着“中国天眼”核心阵试验样机正式开工建设。
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射电望远镜是什么?脉冲星又是啥?“中国天眼”为什么要探测脉冲星?它还“看见”过什么东西?